世界簡訊:很燃!中山翠亨十四五,提及深圳115次!共建人才房、九年制學校

近日,中山翠亨新區管理委員會印發《廣東中山翠亨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對翠亨新區的發展目標、空間格局、產業發展、交通規劃、民生等方方面面作了詳細和系統的規劃。

而值得一提的是,規劃提及“深”115次(其中,“深圳”60次,“深中”55次),對于深中聯動發展的方方面面都做了規劃:


(資料圖片)

● 東承深圳,向東打通深中產業拓展軸。主動承接深圳產業外溢,與深圳共建增量,加速翠亨新區與深圳前海、空港等臨近產業片區合作互動,推動共同建設深中產業拓展軸。加強科創資源對接,推動深圳創新資源要素在翠亨新區轉化。

●?深圳-中山產業拓展走廊范圍包括深圳市寶安區、南山區、光明區和中山市翠亨新區東片區、火炬開發區(民眾街道)、岐江新城片區等地,以“3+3”為主體打造產業集群共建的核心承載區和區域合作的主陣地。

●?積極研究深中城際(深大城際西延至中山段)方案,統籌推進深中城際與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銜接工作,推動深中城際納入相關上位規劃,完善珠江口跨江鐵路通道體系。

●?構建“深圳-深中通道-中山”新型物流干線體系,推動跨市物流設施共建共享,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和共同配送。構建現代化一體化綜合交通治理體系,探索深中通道通行優惠機制。

●?支持深圳與中山共建共享高端人才住房,協同推進教育、醫療、交通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共同吸引海內外高端人才聚集。

●?爭取開展基礎教育聯合辦學試點,與深圳共建九年一貫制學校并共享學位。支持深圳中學等名校在翠亨新區建立跨區域集團化辦學。

●?前瞻謀劃“兩橫三縱”軌道交通建設。“兩橫”:推進深珠城際中山支線(伶仃洋通道)規劃建設,爭取深大城際西延線延伸至中山。“三縱”:全力推進廣中珠澳高鐵、南珠中城際(東線)項目建設,研究謀劃廣珠城際軌道項目。

功能定位

建設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發揮深中通道主動脈作用,聚焦規劃政策、科技創新、現代產業、綜合交通、公共服務、營商環境等領域,加強與深圳為重點的珠江口東岸城市深度對接融合。探索珠江口東西兩岸新型合作體制機制,打造半小時經濟生活圈,建設深中產業拓展走廊,示范引領深中同城化、一體化發展,努力在推動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中走在前列。

構建灣區一體化融合發展大格局

實施“東承、西接、南聯、北融”一體化融合發展大戰略,構建翠亨新區面向不同扇面的協同大格局。

東承深圳,向東打通深中產業拓展軸。主動承接深圳產業外溢,與深圳共建增量,加速翠亨新區與深圳前海、空港等臨近產業片區合作互動,推動共同建設深中產業拓展軸。加強科創資源對接,推動深圳創新資源要素在翠亨新區轉化。

發揮西接作用,放大集聚帶動效應。加快與江門及粵西城市在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等方面的互聯互通。攜手做實粵港澳大灣區西岸高端產業集聚發展區。

南聯珠海,打造休閑旅游合作平臺。加強與珠海協同聯動,加快香海路建設,共建“珠中澳”優質生活圈。南接珠海濱海休閑旅游發展軸,整合西片區與珠海香山文化資源,串聯相關文化游徑,共同搭建休閑旅游合作平臺。強化東部外環、西部沿海高速路網與珠海對接,加強中珠兩市交通一體化建設。以文化旅游、休閑服務增強文化認同,打好文化品牌。?

北融廣州,共筑灣區特色濱海門戶。北承廣州南拓軸,深化中南產業融合發展。加強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電子信息等智能制造產業等領域合作,推動與南沙科學城合作,共建科技創新平臺。促進兩地自然景觀與歷史人文相結合,構建特色海灣景觀帶,共筑大灣區獨一無二的濱海門戶。

強化東承功能,建設深中產業拓展走廊先行區

構建深中產業拓展走廊空間格局

深圳-中山產業拓展走廊范圍包括深圳市寶安區、南山區、光明區和中山市翠亨新區東片區、火炬開發區(民眾街道)、岐江新城片區等地,以“3+3”為主體打造產業集群共建的核心承載區和區域合作的主陣地。

其中,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和翠亨新區作為先行啟動區,以“1+1”為引領,在政策銜接聯動、創新區域合作機制、深化粵港澳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試,推動翠亨新區建設珠江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示范區。

1、推動深中城際規劃建設。

積極研究深中城際(深大城際西延至中山段)方案,統籌推進深中城際與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銜接工作,推動深中城際納入相關上位規劃,完善珠江口跨江鐵路通道體系。打造“深中數字走廊”。協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建設,加快“5G+”創新發展,探索數據平臺資源開放共享機制。支持企業協同開展技術研發和服務創新。開展工業互聯網跨區域聯動示范應用,促進制造業資源與工業互聯網平臺深度對接。探索建設深中智慧高速公路。

2、深化經濟往來“智聯通”。

支持深圳國際航空樞紐增強輻射能級。完善深圳寶安機場中山港城市候機樓服務,發揮寶安國際機場作為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的核心帶動作用,提升國際競爭力,構建“深圳-深中通道-中山”新型物流干線體系,推動跨市物流設施共建共享,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和共同配送。創新跨城通勤交通協作機制。構建現代化一體化綜合交通治理體系,探索深中通道通行優惠機制。推動開通新中山港至深圳機場福永碼頭、蛇口碼頭等地及港澳地區的水上客運航線。前瞻布局深中公交等綜合換乘區,開通班次密度高、設站便捷合理的跨市公交服務。

3、促進區域產業鏈融合發展

聚焦補短板、強優勢、聚資源、優服務,建設深中港高端制造合作基地、深中重大儀器設備聯合研制基地,推動深圳-中山兩市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整合聯動,共同打造創新能力強、產能集聚度高的區域產業集群。

4、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特色合作平臺

建設珠江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充分利用前海對珠江東西兩岸地區“服務賦能”,高標準建設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山聯動發展區,率先復制推廣前海改革創新經驗,加強與前海在金融、知識產權、供應鏈等現代服務業領域的對接合作,共同在投資貿易便利化方面探索先行先試政策,打造珠江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

建設深中澳科技與文化合作基地。以加快建設粵澳全面合作示范區為契機,強化與深圳、澳門合作,推動三地在翠亨新區共建深中澳科技與文化合作基地,深化科技創新、文化交流、政策融通等領域合作,重點布局一批粵澳合作項目,服務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共同開拓葡語系國家市場,爭創國家級粵港澳特色合作平臺。

5、推動優質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推動跨市域共建高端人才社區。支持深圳與中山共建共享高端人才住房,協同推進教育、醫療、交通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共同吸引海內外高端人才聚集。探索人才社區與城際軌道建設、產業發展相結合。創新完善配套土地、財稅等政策體系,共同爭取在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中新增專項建設用地指標,探索建立跨市域人才住房利益共享補助機制。推動住房公積金統籌,建立住房公積金異地信息交換和核查機制,推行住房公積金轉移接續和異地貸款。

推進教育醫療服務聯動協作。爭取開展基礎教育聯合辦學試點,與深圳共建九年一貫制學校并共享學位。支持深圳中學等名校在翠亨新區建立跨區域集團化辦學。探索中高職一體化、高-本銜接等跨市聯合培養機制,培養滿足兩市產業發展所需的職業技能人才。推動門診通用病歷等醫療信息共享,醫療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擴大翠亨新區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聯網定點醫療機構數量,開展基本醫療保險異地大病門診即時結算合作。

綜合交通樞紐

1、打造珠江西岸綜合交通樞紐

積極融入“軌道上的大灣區”。推進深中融合和珠江口東西兩岸平衡發展,謀劃軌道交通一體化建設,配合市政府推動廣州和深圳地鐵、城際軌道連通翠亨新區,做好空間預留,有序推進路網建設,做到各類交通組織無縫銜接和“線、站、產、城”整體設計,建設軌道上的粵港澳大灣區珠江口 一體化示范區。

形成翠亨新區骨干框架公路網。完善外聯內通的高速公路交通網,構建高效聯通的快速路交通網,織密便捷惠民的城鄉交通網。推動與深圳、廣州、珠海和市內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推進探索深中通道通行優惠機制,研究開通一體化示范區公交化運營的市際班線。規劃建設濱海碧道,加快香海路建設,與珠海情侶路實現無縫銜接,共同打造珠江口西岸濱海旅游通道。?

建設灣區西岸異地候機客運中心。完善跨區域航空服務,打造機場群服務核心區。推進中山港新客運碼頭(馬鞍港區)建設,設立深圳機場、香港機場翠亨新區候機樓。優化陸路交通接駁配套,通過“零距離換乘”融入大灣區航空航運網。依托廣中珠澳高鐵、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橋、深珠城際中山支線(規劃)等加強與周邊機場的無縫對接,實現快速到達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等灣區5 個國際機場。

建設大灣區一流港口。強化與灣區港口協作,探索聯合組建全球港口聯盟。高標準建設碼頭片區綜合體項目,攜手廣深港澳共同構建優勢互補、互惠共贏的港航服務體系,帶動提升翠亨新區港口綜合服務能力和整體發展實力。提升客運港能級,開通至香港、澳門的航線,增加深中海上往返輪渡班線。優化中山港新客運碼頭(馬鞍港區)的陸路交通接駁配套,依托水上航線、城市軌道、公路客運、公共交通等31打造一體化綜合換乘樞紐體系,提高輻射力,實現客流快速便捷集散。

2、建設更具輻射力的外聯交通體系

前瞻謀劃“兩橫三縱”軌道交通建設。

全面推進高速鐵路、城際鐵路規劃建設工作,加快與深圳、廣州、珠海、佛山、江門等周邊城市的軌道交通銜接。

“兩橫”:推進深珠城際中山支線(伶仃洋通道)規劃建設,爭取深大城際西延線延伸至中山。

“三縱”:全力推進廣中珠澳高鐵、南珠中城際(東線)項目建設,研究謀劃廣珠城際軌道項目。

加快推進“一橫兩縱”高快速路網建設。

“一橫”:深中通道-中開高速,為粵港澳大灣區的跨江“大通道”、經濟大動脈。

“兩縱”:廣澳高速和東部外環高速,銜接穗深、深中、伶仃洋等重大跨江通道。加快構建深中通道對接路網體系,助力中山通過“三環十二快”,實現市內各鎮街快速接駁、無縫對接深中通道。

翠亨新區“十四五”時期產業重點發展方向

對接趨勢與上位規劃,研判產業發展方向,高位承接深圳產業外溢,協調區域產業功能,差異化發展翠亨新區重點產業。?

先進制造業產業。積極發展生物醫藥與健康(生物醫藥研發制造、高性能醫療器械、現代中醫藥研發制造)、人工智能(機器人與無人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云計算與大數據、新型智能終端)、高端裝備(精密儀器與精密設備、高端半導體元器件、智能裝備智造)等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

現代服務業。大力培育生產性服務(金融服務、咨詢服務、檢驗檢測)、現代生活服務(商業消費、文化娛樂、體育產業、酒店餐飲)、文旅休閑產業(香山文化體驗、主題樂園、溫泉康養度假、特色主題旅游)等現代服務業體系。

發展目標

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實現地區生產總值 500 億元,人均GDP 為25萬/人(4萬美元)。

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升,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常住人口規模突破20 萬,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 10%。

構建“一灣、兩軸、兩帶、四區”城市發展格局

堅持整體統籌、軸帶串聯、集聚帶動,突出區位、生態、創新、文化、產業等優勢,構建“一灣、兩軸、兩帶、四區”的發展格局。

統籌產業空間布局,推動東西片區一體化發展

東片區緊緊圍繞科技創新,建設成為高端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區。重點強化科技創新功能,聚焦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數字經濟、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打造科技創新重大平臺,爭取參與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吸引優質總部企業和研發機構落戶,形成集獨角獸、隱形冠軍等創新型企業總部集聚區。?

西片區大力發展智能制造,打造全市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高地。重點發展生物醫藥、機器人、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等科技型、創新型高端制造業,形成一批高端主題產業園,打造大灣區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首選地。

推進低效工業園改造,拓展產業發展空間

重點改造西片區低效工業園。作為翠亨新區“主陣地”的“大后方”,西片區交通區位優勢顯著,屬深圳產業轉移外溢的第一圈層,需高標準做好片區工改規劃設計。

一是依托南朗輕軌站等軌道交通資源,開展TOD規劃,打造優質產業平臺。

二是綜合考慮交通、電力、教育等配套,統籌安排城市更新、產業發展、生態涵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整體謀劃南朗工業區、南朗第一、二、三工業區、橫門工業區的升級改造。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