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頭條丨濱海灣新區太驚艷,大灣區大學設計圖首次曝光!計劃2023年開建

今日(6月20日),公眾號@東莞發布公布了大灣區大學(濱海灣校區)中標設計圖。

大灣區大學按照“一校、兩區”規劃設立松山湖與濱海灣兩個校區,今年3月,松山湖校區第一標段開標,本次濱海灣校區設計方案開標,看來大灣區大學兩所校區將相繼開展建設,交相呼應,成為東莞新的文化地標群!

》》》松山湖未來規格真高!大灣區大學海量設計圖,首次公開...


(資料圖片)

大灣區大學(濱海灣校區),預計2023年開工建設

大灣區大學(濱海灣校區)位于濱海灣新區威遠島西側,占地約2,100畝(毛用地)。一期工程總投資16.69億元,規劃總用地面積約33.34公頃,規劃總建筑面積16.9萬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積14.9萬平方米,地下一層建筑面積約2萬平方米。一期建筑主要包括領域研究用房、公共教學用房、行政辦公、宿舍食堂、教師周轉住房和體育場。

根據計劃,濱海灣校區一期工程將于2023年開始動工建設,將進一步完善濱海灣新區高水平城市配套,推動科技、人才、資本等創新要素加速向濱海灣集聚,為東莞乃至大灣區提供“高精尖缺”人才資源。

▲?鳥瞰效果圖?

與生態相融共存的大學

該設計方案綜合項目濕地水系豐富、環境良好的生態現狀,以“生態共生的知識島嶼,多元聚合的創新鏈條”為設計理念,充分考慮場地生態和預留水岸環境,將山、水有機結合,成為場地獨特的人文生態基調,濱海特色進一步彰顯。

▲?生態島嶼生成

中心建筑空間布局疏密有致,與豐富的景觀相融共生,成為山海與校園聯系的核心。?

同時,設計方案嘗試對場地現狀圩田、村落、工廠等條件進行梳理,區分開發適宜等級。

▲?鳥瞰效果圖?

沿獅子洋出口設置紅樹林生態保育帶,沿道路預留30m生態緩沖區、30-50m范圍設置鳥類棲息區、50-80m范圍設置防驚擾區共三級的?態廊道,以降低對生態的干擾。

建立臨?聯蓄系統,通過建立匯水路徑輸送?體徑流,保證濕地水源供給,在減輕對地?沖蝕的同時可初步凈化水質,使自然環境與校園空間相互滲透。在離山體最近處構建一條生物通廊,使野生動物可在山海間遷徙。

在原發電廠的化水車間位置采取生態保育措施,利用生態降解手段,解決土壤污染問題。通過上述生態措施的疊加,形成8塊宜建設島嶼,將校園功能在島嶼上展開。

▲?鳥瞰效果圖?

打造高效集約的大學

▲?半鳥瞰效果圖?

校園建筑高密度疊加,規劃疏密結合,在充分預留的同時保證校園功能組織的高效。

方案將濱海灣校區主要劃分為“學習研究,師生生活,運動休閑,教師居住”四類功能場景,按照使用需求和可達性,進行模塊化組合。

在學習研究場景中,方案高度集聚了領域研究、基礎教學、創新創業等模塊。其中基礎教學作為底層,領域?房架空其上,各功能體塊不超過5層,保證內部聯通的高效性。

另外,在各功能間植入創新激發元件,將交流空間與豎向交通結合,為師生的?常偶發性交流創造可能性。

三期產學研用房結合電廠改造置于山谷之間,在提升研修環境的同時,便于單獨對外交流。

極具場地特色的大學

校園保留原有船廠、發電廠的工業遺跡,結合生態濕地場景打造具有場地記憶的校園空間。

模塊形式組合的大學

據設計方案透露,濱海灣校區校園建筑采用模塊形式,能夠滿足學校擴容需求。

▲?鳥瞰效果圖

什么是模塊化建筑?

模塊化建筑是指以每個房間作為一個模塊單元,均在工廠中進行預制生產,完成后運輸至現場并通過可靠的連接方式組裝成為建筑整體。模塊化建筑施工周期短、耗材小、造價低、低能耗,建成后可以相互組合、隨時疊加,再植入功能,滿足未來教育所需要的多元化、智能化、開放互動等要求。

▲ 透視效果圖?

面向海洋的大學

大灣區大學(濱海灣校區)位于珠江口東岸的威遠島,四面環海,同時坐擁9000多畝的山脈,海岸風光一覽無遺。

▲?威遠島全貌一覽?

海潮與山林共鳴,方案緊密依托威遠島面海靠山的自然稟賦,為學子營造校園親海公共空間,布局多重校園活力場景。

▲?半鳥瞰效果圖

▲?透視效果圖

▲?夜景鳥瞰效果圖

▲?黃昏鳥瞰效果圖

▲?清晨效果圖

【東莞樓市大事】?所屬房網/咚咚找房平臺 資訊中心團隊原創號,轉載文章請注明來源,轉公眾號請與我們取得聯系!

本文部分信息及圖片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