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售資金監管背后的樓市困局

01.

2月11日,預售資金松綁的傳聞,刺激了地產股集體爆發。其實,高估了政策的作用力。因為,預售資金總體趨勢是“監管趨嚴”。很簡單,過去監管得太松了。從暴雷的企業案例看,沒有不挪用或套取預售資金的。如果再從“保交樓”的樓市新任務來看,也應該嚴格監管。

另外,這幾年爛尾樓太多了,住建部門疲于奔命,這是在為過去行業快消式的“高周轉”在買單。未來一段時間,房地產要發展新模式,過去高速增長時期,5個蓋子蓋10個鍋的風險還會暴露,還要為此買單。要痛苦少一點,就必須強化監管。當然,強化監管不是一棍子打死。

而是,規范和一以貫之。

過去,各地都有預售資金監管辦法,但效果不好。因為,地方政府、開發商、施工單位、銀行是同盟關系。挪用預售資金,去擴大地產投資,相當于違規“加杠桿”,對擴大賣地買房、提高地價房價、增加貸款收益,都有好處,地方怎么會強監管呢?銀行怎么會截留呢?施工和監理單位也會配合開發商套取預售資金,一方面,他們很弱勢,另一方面能擴大業務量。

未來,預售資金監管的原則是規范和透明、“既管好、又不管死”。管好,就是嚴格專用賬戶,專款專用,資金閉環運營,不能挪用、套取,嚴格按節點使用,確保交付、房屋質量,這是本源。“不管死”,就是到提取節點、超額的、有銀行保函的、信用優質的,都能提。

預售資金監管,本質上還是回歸“預售”的本源!

也就是,我們為什么要搞商品房預售制度,而不是現售,目的是“降低房屋成本、增加住房供應”。但是,這是從開發商利益考慮的,怎么保障小業主的利益呢?那就“專用賬戶,專款專用”。既不能因噎廢食,取消預售制度;也不能不好好監管,而是兩個方面要結合起來。

02.

疑惑都是,為啥盯著預售資金監管?

近期,地產債務風險爆發,司法糾紛、保護債權等,都來查封預售資金賬戶,導致資金被凍結、暴力“抽走”,影響工程進度和交付。為此,前段時間最高人民法院等三部門發了一個文,大意是司法保全債權,不能影響項目建設相關費用的正常支付,不能超額查封和劃扣。

這就扯出一個問題:

開發商項目普遍“超融”。拿預售資金做擔保的,有土地前融、有開發貸、有私募、有其他擔保等。也就是,預售款根本蓋不住債務。當房價上漲,5個蓋子能蓋住10個鍋。當房子賣不動了,蓋不住了,一下子冒出來很多不知名的債務人,所有債權人都慌了,都來申請查封和保全。

這時候,金融部門要“防風險”,銀行要確保貸款質量,也來查封;同時,“三保”(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成了樓市的新任務,各地的住建部門擔心資金被抽走,難以保交付,也對預售資金強化了監管。這里,有幾個怪現象,銀行抽走正常的貸款、超額查封和監管。

說到底,市場對于如下問題,心里沒底:

銀行貸款有多少,債券有多少,私募有多少?

表內負債有多少,表外負債有多少?

企業到底有多少可售貨值?

企業的盈利能力究竟如何?

信息極其不透明,就連“三道紅線”達標的企業,也暴雷。到最后,所有人都關心一個問題,“到底欠了多少錢?我的錢能否拿回來?”當債權人一個接一個浮出來,雷一個接一個爆發,市場銷售下行,情緒越來越恐慌。不趕快行動,馬上查封,借出去的錢,就打水漂了。

當每個債權人都這么想,就會導致“個體理性導致集體非理性”的結果。于是,就出現了多方查封、超額查封,甚至隨意抽走賬上資金、未到期被抽貸等現象。對住建部門來講,也要超額監管,確保交樓。因為,有的銷售資金根本未進賬戶,已被拿走;隨時都有可能爆出來,某一筆材料款、農民工工資,開發商說支付了,但其實并未支付;隨時都有維權的人堵門口。

沒辦法,只能多監管一些資金,以防后患。

03.

去年10月份,監管部門提出,開發商合理融資需求要滿足;去年12月又提出,鼓勵國企央企、穩健民企“收并購”出險企業項目,且這類貸款和債券不計入“三道紅線”。但是,1月份的數據顯示,房地產債券凈融資為-154億,延續了去年下半年以來持續負增長的態勢。

簡單來講,到底欠了多少錢,貨值是否貨真價實,風險到底有多大,這些都沒有搞清楚的情況下,對非頭部、非國有房企,銀行的態度仍然相當謹慎。這也就不奇怪,為何被稱為“第一單”的招商蛇口30億并購票據,未去“救民企”,而是去并購國企上海城投旗下的城更項目。

即便是有洽談的項目,“殺價”也很厲害。已經賣掉的項目,比如世茂、融創、雅居樂等,要么是資產清晰的物業管理項目,要么就是產生正現金流的項目。反正,都是優質資產,而且還得“割肉”。說來也唏噓,正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政府絕不“拉郎配”,也不擔心部分企業暴雷、倒閉。因為,“壞的市場經濟出清”,這是防風險的長效機制。想想上世紀90年代,沒有大批僵尸國企倒閉,哪來今天的“中國制造”。何況,不夸張地說,部分民企作奸犯科,盈利進了老板腰包,風險給了農民工、小業主和金融機構。

有人問我,難道不擔心地產下行,沖擊經濟、投資、就業嗎?想多了,風物長宜放眼量,結構調整早已開展,國企、央企、城投、穩健民企,已經成為行業的生力軍。土地供應和城市更新,基本向他們傾斜。別再較勁“國進民退”了,現在要糾偏壞的市場化,回歸地產的公共屬性。

未來,上述企業既要推進地產項目,也要承擔社會責任,比如大量基建開發、城市更新、老舊改造。地產盈利彌補基建上的虧損和現金流缺口,已經成為新模式了。國家“十四五”規劃,在構建國內消費大循環中,有這么一句話:促進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協調發展。

上面講的地產新模式(之一),就是地產和實體經濟的無縫對接。現在,新老基建、公共設施補短板,已經成為經濟穩定的引擎,背后則是地產的強大支撐。同時,金融資源的調整,已經開始了。2月8日,央行發文,保障性租賃住房貸款不納入銀行房地產貸款集中度考核。

04.

回過頭,再看預售資金新政,就更能理解其正本清源的本色了:該嚴格監管的,一毫也不差,確保竣工交付,確保農民工和小業主的利益;該提取的,絕對讓你提取。但根本上講,預售資金監管的重點,就在“保民生”、“保穩定”。在這種情況下,能救企業的,只有企業自己。

絕不是,不負責任的所謂專家說的“房企有望獲更多流動性”,“放松對預售資金賬戶的監管”。

記住,靠貨幣放水、房價上漲,讓問題自動消解,把風險、內卷再推高一個層級、留給明后年,這不可能。未來,只有兩條路,一是賣房子,二是賣資產。供給端沖擊(民企債務風險)繼續存在,促銷賣房和割肉賣項目,還會是普遍現象。由此,市場情緒就不會太高,資金不會大規模流入地產。

1月份政策如此友好,但居民長期貸款明顯下降,同比減少了4270億元。供給端沖擊繼續存在,風險未出清,大家還是觀望的好。即便今年二季度樓市回升,至多也是不好不壞的“溫吞水”行情。

近期,郁亮講了,“行業進入縮表出清階段”,縮表出清就是去金融化,這是個必然的趨勢,也是痛苦的過程。今年背水一戰,要么死、要么活,沒有中間狀態。能解決過去累積下來的包袱就有開始新征程的機會,包袱甩不掉就活不下去。不要再心存幻想,必須要快速、堅決出清。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