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5年,東莞戶籍人口增加96萬人!人口發展規劃來了

近日,東莞市發展和改革局公示《東莞市人口發展規劃(2020-2035年)》(修編公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劃),公開征求意見。

規劃表示,2025 年東莞常住人口達到 1140 萬人,2030 年常住人口達到 1230 萬人,2035 年常住人口達到 1300 萬人。

2025 年,戶籍人口 達到 360 萬人。2030 年,戶 籍人口達到 430 萬人。2035 年,戶籍人口達到 500 萬人。

以數據可知,2020年到205年,東莞常住人口規劃增加約92萬,戶籍人口規劃增加96萬人。

另外,規劃提出,根據東莞人口總量調控目標錨 定住房建設控制目標,科學確定規劃期內保障性住房的供應 總量以及年新增保障性住房占比。嚴控違章建筑新建,重點 打擊集體土地上的違法建筑。

明確中長期住房建設目標,推進三 限房(共有產權住房)建設和分配試點,加大住房供應,擴 大保障范圍,不斷提升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

以軌道交通引導城市產業和居住空間布局,加快推動 TOD、TID 建設,推進軌道與其他交通方式銜接,提 高交通對人口的集聚和疏導作用。

2025 年,小學、 初中、高中階段和普通高中在校生規模分別達到 90 萬人、 33 萬人、22 萬人、13 萬人。

人口數據

我市常住人口規模由 2010年的 822.48 萬人增至 2020 年的 1048.36 萬人。

自 2016 年開始,我市戶籍人口加速增長,2020 年戶籍人口達 263.88 萬人,占常住人口比例為 25.2%。

2020 年我市常住人口中,0-14 歲人口占比 13.12%,15-59 歲人口占比 81.41%,全省第一,60 歲及以上人口占比 5.47%,其中 65 歲及以上老齡人口占比 3.54%,全省僅次于深圳。

發展目標

到 2025 年,生育支持政策不斷完善,人口規模穩步增加,人口素質不斷改善,人口結構逐步優化,人口分布更加合理,人才紅利機制建設成效顯現,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公共服務體系全面建成,“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目標初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走在全省前列。

展望遠期,人口轉型發展初步實現,人口均衡發展態勢基本形成,建成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人才高地和“技能人才之都”,基本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程度顯著提升。

● 2025 年常住人口達到 1140 萬人,2030 年常住人口達到 1230萬人,2035 年常住人口達到 1300 萬人。

●?中心城區人口集聚度進一步上升,重點片區和產業發展集聚區的人口集聚能力進一步增強,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穩步提升,人口空間布局更加優化。

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

深入評估本市人口發展形勢、工作基礎和政策實施風險,科學制定實施方案,清理和廢止相關處罰規定,將入戶、入學、入職等與個人生育情況全面脫鉤。

加強住房等支持政策,對符合當地住房保障條件且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根據養育未成年子女負擔情況實施差異化租賃和購買房屋的優惠政策。

對三孩政策實施前的獨生子女家庭和原農村純生二女家庭,繼續實行現行各項獎勵扶助制度和優惠政策。

調整優化人口結構

2025 年,戶籍人口達到 360 萬人,占常住人口比例提升至 31.6%。2030 年,戶籍人口達到 430 萬人,占常住人口比例提升至 36.6%。2035年,戶籍人口達到 500 萬人,占常住人口比例提升至 38.5%。

大力引進應屆大專以上學歷畢業生、職業院校(包括技工院校)畢業生落戶我市,留住在莞大中專院校畢業生,積極促進莞籍在外大學生回歸。

2025 年、2030 年和 2035 年,15-59 歲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分別保持在 79%、77%和 75%以上。

全面提升人口素質

加快推進東莞理工學院、東莞職業技術學院等在莞高校提質建設。大力引進國內外一流大學在莞建設研究生院,高起點籌建大灣區大學,加快推進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建設,推動粵港辦學資源、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和集聚,建設全球一流的研究型大學。

加快推進東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研究院、東莞新能源研究院、東莞人工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建設。

建立健全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調動職工積極性與主動性,實現企業與職工共贏發展。

構建合理人口空間布局

逐步取消進城就業生活 5 年以上和舉家遷徙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穩定就業生活的新生代農民工、農村學生升學和參軍進城人口等重點人群落戶限制。

大力推動“村改居”工程,加大城中村綜合整治力度,加強安全管理,改善人居環境和質量,提高人口吸引力。積極落實國家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措施,優化農村集體用地管理,保護農業轉移人口權益。

優化城市空間格局:

實施中心城區、松山湖、濱海灣新區“三位一體”的都市強心戰略,中心城區展現“灣區都市”的東莞城市形象,提升都市核心區的首位度,強化高端資源集聚發展;松山湖展現“創新城市”的東莞城市品牌,加快推進松山湖科學城、國際創新創業社區建設,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增強輻射帶動作用;濱海灣新區展現“未來城市”的美好藍圖,以土地整備、重大項目落地、制度開放為突破,高水平規劃建設“一廊兩軸三板塊”總體空間格局,形成引領東莞未來 30 年發展的新增長極。

增強三個中心的聯系緊密度,打造中心城區-厚街-虎門-濱海灣新區的現代服務廊道,中心城區-寮步-大朗-松山湖的科技創新廊道,濱海灣新區-長安大嶺山-松山湖的先進制造廊道,引導優質資源和重大項目集聚布局,成為支撐城市發展的脊梁。

根據我市人口總量調控目標錨定住房建設控制目標,科學確定規劃期內保障性住房的供應總量以及年新增保障性住房占比。嚴控違章建筑新建,重點打擊集體土地上的違法建筑。

以軌道交通引導城市產業和居住空間布局,加快推動 TOD、TID 建設,推進軌道與其他交通方式銜接,提高交通對人口的集聚和疏導作用。

科學配置公共服務資源

2025 年,小學、初中、高中階段和普通高中在校生規模分別達到 90 萬人、33 萬人、22 萬人、13 萬人。2030 年,小學、初中、高中階段和普通高中在校生規模分別達到 98 萬人、42 萬人、31 萬人、20 萬人。2035 年,小學、初中、高中階段和普通高中在校生規模分別達到 104 萬人、49 萬人、39 萬人、26 萬人。

2025 年、2030 年、2035 年,幼兒園在園生規模分別達到 41 萬人、45 萬人、48萬人。

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優化公民辦義務教育結構,推進名優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探索建立義務教育片區統籌機制,深入推進集團化辦學,辦好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

提高基礎教育國際化水平。支持辦好外籍人員子女學校,鼓勵莞港澳三地中小學校結為“姊妹”學校。

2025 年,千人床位數達到4.08 張,千人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 3.04 人。2030 年,千人床位數達到 4.18 張,千人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 3.2人。2035 年,千人床位數達到 4.39 張,千人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 3.4 人。

明確中長期住房建設目標,推進三限房(共有產權住房)建設和分配試點,加大住房供應,擴大保障范圍,不斷提升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

2025 年、2030 年、2035 年,中心城區機動化公共交通分擔率分別達到 60%、63%、65%以上。

加快軌道 1 號線建設,開展謀劃新線路的前期工作,盡快形成城市軌道網絡骨干,發揮城市軌道的公共交通骨干作用。

加快我市與穗深已形成共識的城市軌道線路的落實,加強與惠州市在城市軌道交通銜接的規劃研究。

創新人口管理與公共服務體制機制

建立健全房屋租賃管理法規,將農村無證自建房出租屋的租賃行為納入管理。

加大全市基本教育公共服務政策統籌力度,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免試就近入學,將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完善義務教育階段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積分制入學政策,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殘疾兒童等適齡學生能夠平等接受義務教育。

【東莞樓市大事】?所屬房網/咚咚找房平臺 資訊中心團隊原創號,轉載文章請注明來源,轉公眾號請與我們取得聯系!

本文部分信息及圖片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鍵詞: 人口 來了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