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播報:信都區:創新治理模式使丘陵增綠讓礦山復綠


(相關資料圖)

本報訊(記者楊煜興)日前,走進信都區西黃村鎮東岳村,山腰整齊的松柏、山杏、酸棗等樹苗迎風挺立,山間平整后的大片土地種滿了油菜,放眼望去,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據了解,信都區山區面積占全區總面積90%以上。因地質構造特殊,淺山丘陵區有一條南北長51公里,東西寬18公里的綠化斷帶。“土少石多,干旱少雨,造林難度大,荒山禿嶺增綠工作一直是生態治理的短板和百姓的痛點。”信都區副區長張瑞霞介紹,為了解決綠化難題,信都區在多次到外省考察、觀摩、學習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反復試驗,最終探索出“套塑料袋、埋玉米軸、蓋石板片、靠育林板”的“郝景香造林法”,破解了太行山淺山丘陵區造林難題。

近5年來,該區在“山場荒漠”植樹16.8萬畝、1840萬株,現已擁有林地面積13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7.8%;區域降雨量從2014年的278.5毫米增至597毫米,干旱少雨的現象得到明顯改善,良好生態小氣候逐步形成。

在丘陵增綠的同時,礦山復綠工程也加快實施。“礦山要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必須痛下決心,走集約化、綠色化發展之路。”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信都分局局長宋保拴介紹,信都區圍繞高質量綠色發展的目標,堅定實施關閉取締、實施整合重組、推進修復治理的總體戰略。2021年,該區共計關閉14家礦山,持續優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格局。同時,大力實施礦山整合重組,將全區15個參與整合的礦山重組成3個礦區,大幅壓減礦山主體,提高礦山集約化水平。

按照“邊整合邊修復”的原則,信都區結合實際,采取臺階式修復、平臺式治理的修復方法。“我們采用破碎削方、渣堆平整、場地平整、修建蓄水池、修建擋土墻、回填種植土、栽植樹木等方式,探索出了‘機械鑿大坑客土造林模式’‘水平溝+滲水坑整地造林模式’等多種生態治理模式,既消除了邊坡、浮石、危巖等安全隱患,又對邊坡臺階進行了綠化美化。”信都區礦山修復一線管理部負責人張敏說。

宋保拴介紹,截至目前,信都區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投資共計達1.6億多元,相繼完成礦山恢復治理面積約70萬平方米,越來越多的荒山禿嶺和礦山廢棄地蛻變為太行山區的綠色屏障。按照現行修復計劃,到2025年,該區林地面積將達到185萬畝,森林覆蓋率將達到63%,最大限度消除綠化斷帶,打造綠色信都。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