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老鵝”賣得俏 獨特腌制手法美味又“招財”

春節向來是傳統消費旺季,隨著農歷新年的臨近,有的人著手準備各種年貨,有的人在籌謀開春后的生意經。在節前消費市場,有不少讓人喜聞樂見的事。本周起,我們將帶大家走進南京都市圈城市,看看各地不一樣的“年經濟”。

南京的東南面,茅山常年郁郁蔥蔥。山麓東西兩側分別是常州的金壇區和鎮江的句容市。每到過年前后,當地總是老鵝飄香。勤勞的句容和金壇人民,將“茅山老鵝”做成了品牌,從養殖到腌制再到售賣,一條獨屬于過年的經濟產業鏈,已然形成。

從養殖到售賣

“茅山老鵝”上規模賣得俏

“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的句容茅山,風景秀美,生態優越,紅色文化、道文化底蘊深厚,在當地還流傳著一句俗語:“沒吃過老鵝就不算到過茅山。”茅山老鵝已成為游客必品的一道佳肴。

入冬時節,走進茅山,在農舍或是土菜館門口,掛著一排排的咸鵝,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特別是臨近春節,更是烘托出濃濃的年味。據茅山風景區有關負責人介紹,茅山老鵝近年來一直賣得很緊俏。

1月7日,走進句容市新打造的江蘇省鄉村旅游重點村——陳莊村,沿著村道一直往里走,就聽到路邊傳來此起彼伏的鵝叫聲,這里就是村民張劍波的鵝場,在池塘里嬉戲的白鵝看到有生人靠近,全都“曲項高歌”。張劍波說,現在鵝場里只剩下十幾只鵝,其余的鵝已經在元旦前宰殺腌制完畢,并且銷售一空。

張劍波說,2021年他家的鵝場共養鵝近3000只,從五六月捉鵝苗開始,到12月初,差不多7個月的養殖周期,每只白鵝能養到10斤左右。到了12月初白鵝的宰殺期,不僅張劍波全家上陣,村里會殺鵝的村民也會都動員起來,每天5點多起床,一直忙碌到晚上8點左右才能停歇。近半個月的忙碌,近3000只老鵝基本宰殺腌制完畢。

“我們現在的銷售渠道很豐富,有一千多只在養殖初期就已經被預訂了,腌制好后直接送給他們。剩下的一千多只,通過熟人互相介紹或者微信群和小程序等網上銷售手段,在半個月時間內就銷售一空。”張劍波說,每只老鵝的利潤大概在50元左右,現在他們一家僅靠“茅山老鵝”這一項收入,就能達到15萬元左右。

說到“茅山老鵝”,不得不提到句容天貴農副產品公司,這是當地茅山老鵝養殖銷售的一家龍頭企業,而其“當家人”王天貴從1987年就開始從事這項事業。王天貴介紹說,他的企業去年以來銷售老鵝包括雞鴨一起有一二十萬只。茅山老鵝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是名聲在外,不光在江蘇本地,還銷往了周邊的安徽、浙江、山東等地。

另外,通過天貴公司的輻射帶動,如今從事茅山老鵝養殖銷售的農戶有上百家,一年的銷售額達到近億元。“茅山老鵝”不僅成了當地的一種旅游特色產品,更是帶動當地老百姓增收致富的一項支柱產業。

獨特腌制手法

“茅山老鵝”美味又“招財”

而在茅山的東側,金壇區仙姑村烹制“茅山老鵝”也有其獨特的方法:金壇茅山因為產鹽,自古就有用鹽來腌雞鴨鵝等習俗,幾千年的古法手工腌制方法流傳至今。這里的村民因地制宜,用鹽腌制各類菜品,將風干的味道傳給每一個人,也成為他們發家致富的一條路。

仙姑村的咸貨都是純手工腌制,每一只鵝從選料、腌制、烹飪,都離不開勤勞聰明的地方村民。選取上等的原料,去毛洗凈,用金壇特有的老礦井鹽,均勻涂抹在老鵝身上。就像村民自己所說,腌制咸貨并不難,關鍵是有沒有耐心和細不細心。

金壇“茅山肴·道家菜”非遺傳承人張益明介紹,和過去腌制短則過月長則半年不同,仙姑村一帶茅山老鵝等咸貨,采用出自茅山地下千米深井礦鹽腌制,時間較短,浸泡時加入香料、金壇封缸酒和茅山青鋒茶葉,既保留淡淡的咸味,又兼有茶、酒清香。烹飪時,再伴以茅山冬筍、上阮山芋粉絲和建昌紅香芋等當地特產,能對鹽分起到很好的吸附效果,主菜、配菜味道都不錯。

“光茅山老鵝,我家一年就要賣掉近3萬只。”午后陽光正好,仙姑村村民左長霞在自家經營的仙姑大酒店門前掛著的咸貨間忙碌開了,麻利地翻轉著腌制的雞和鵝。對于左長霞來說,每年的冬季并不比春秋季節的旅游旺季來得清閑,很多游客因為“茅山老鵝”慕名而來,總會在店里用完餐再走。

仙姑村的咸貨聲名鵲起,農家樂已發展到26家,這幾年還新開設了仙姑十八房、原宿、望舒客棧等精品民宿。全村鄉村游年接待游客超過6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8000萬元。仙姑村相關負責人大致推算,除了游客來農家樂品嘗外,全村通過電商平臺等銷售的雞和鵝,不少于30萬只。(周飛 陳燕飛)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