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鄉土專家”創建大米品牌 帶動村民就業致富

秋忙正酣,白鷺飛舞,沿著高淳區固城街道義保村村道一路走過去,農田里的水稻已經完成收割,留下一排排整齊的稻茬。22日上午,秋亞家庭農場的267畝農田內,農場主孔秋娣挽起褲腳檢查油菜、紫云英出苗和生長情況,指導工人修補漏水田埂,為來年做準備。“一畝三分地,四季農事忙吶!”孔秋娣笑著說。

如今高淳有名的“鄉土專家”孔秋娣曾經也是個農業“門外漢”。以前,她和丈夫在高淳縣城開店,做過服裝、餐飲生意,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201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回娘家探親時發現,因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業種植業效益較低,當地出現了較嚴重的拋荒現象。見此,一直懷揣“田園夢”的孔秋娣作出了一個讓許多人難以理解的選擇,一頭扎進義保村的荒地里搞起了綠色有機種植。

孔秋娣種田,給村民的第一印象就是“能折騰”。“好好縣城里的孩子跑到農村來種地,還妄想不用農藥,真是海量(心大),干不到一年估計就要跑了。”這是當地村民對孔秋娣的評價。但孔秋娣卻堅信現代農業必定大有可為,她希望做點事情來改變農村面貌。

在質疑聲中,孔秋娣在荒地上開始了鄉村創業夢。她秉持崇尚自然、修復環境、造福群眾的理念,積極探索“稻鴨共作”模式,“利用麻鴨雜食的特點,將鴨養殖在稻田里吃蟲、吃草,鴨糞還可以做肥料,有效提升土壤肥力,再輔之以殺蟲燈和人工拔草,就能實現全程不打農藥、不施化肥的目標。”

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第一年由于沒有經驗,孔秋娣的稻田里長滿雜草,有的甚至比秧苗還高,40℃的高溫下,她頂著烈日在田里拔草,差點中暑進了醫院。盡管如此,當年稻田畝均產量仍有800多斤,令當地村民很吃驚。

綠色有機農田要提高畝均產量不易,孔秋娣在加強自我學的同時不忘向農業專家請教,積極參加省、市、區組織的各類農業知識培訓。很快,她總結出一套綠色有機種植的秘訣:秧苗長滿30天再插入稻田,秧苗大、水面高,不易長雜草;水稻株距控制在28厘米,是普通稻田的2倍多,方便麻鴨“進場”;每年只在4月壓菜籽餅作基肥,10月套播紫云英,增加培肥效果,稻田畝均產量迅速提升至1000多斤,年凈收入也由原先10多萬元提升至60萬元。

“新農人”孔秋娣還有著前衛的品牌理念和產銷模式,根據市場需求,她在農產品供給側上下功夫,在推動發展生態種養、綠色食品基礎上創建了“秋亞牌稻鴨米”品牌,并通過朋友圈、抖音等臺對外出售,盡管每斤售價達15元-20元,但還是供不應求。

如今,孔秋娣的秋亞家庭農場擁有會員上千人,“秋亞牌稻鴨米”先后獲得南京好大米、上海市名特優農產品暢銷產品、南京市優質食味秈米、粳米金獎、江蘇好大米特等獎等榮譽。她本人也被評為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新型職業農民、江蘇省青年農場主、江蘇省“三帶”新秀和南京市“三八”紅旗手。

在自身增收的同時,孔秋娣還不忘反哺鄉里。8年來,她每年向當地100多戶村民支付土地流轉費用20余萬元,成功帶動30位村民家門口就業,實現了創業和助農致富的“雙贏”夢想。(杜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