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正“破繭成蝶” 一幅幅新農村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瓜果飄香,良田肥饒,景美人和……,金秋時節,記者走進綿陽市游仙區魏城鎮,一幅令人心曠神怡的美好鄉村圖景正徐徐展開。

近年來,游仙區魏城鎮堅持黨建引領,依托產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立足群眾需求辦實事、解難事,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積極探索矛盾糾紛調解機制,基層治理向好向善。鄉村更美了,鄉風更文明了,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滿滿。

魏城鎮先后獲得“全國重點鎮”“全國文明村鎮”“全國小城鎮建設示范鎮”“全國村鎮建設先進集體”等國家級榮譽稱號和“四川省百鎮建設示范行動試點鎮”“四川省文化藝術之鄉”“四川省生態鄉鎮”等榮譽稱號。

集體經濟釋放紅利,產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

“在這里上班很劃算,不僅可以補貼家用,還能照顧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在綿陽依麗安金屬制品有限公司上班的魏城鎮紅巖村村民高玉梅一邊忙著手中的活,一邊高興地告訴記者。

據了解,該公司是紅巖村引進的一家主要生產精品衣架的專業化企業,訂單穩定,效益良好,為全村穩定提供就近就業崗位200余個。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掙高工資,一部分農民就地轉化成為工人,釋放了勞動力,增加了收入。目前,全村共有各類企業11家,共解決固定就業崗位300余個,年解決臨時用工5萬余人次。

近年來,紅巖村堅持以黨建引領、人才隊伍建設、三產融合等為重點,村“兩委”班子結合本地實際,科學規劃,積極探索具有紅巖特色的鄉村振興道路,不斷夯實發展基石。

在著力描繪鄉村振興的“藍圖”上,紅巖村還堅持龍頭帶動,走好發展致富“新路子”。以四川佳昊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為龍頭,在全村流轉土地1000余畝,大力發展夏黑、美人指、克倫生等20余種名優品種葡萄,“佳昊葡萄”品牌享譽全市,產品暢銷全國。

在發展集體經濟的道路上,魏城鎮群益村以黨建引領產業發展,“點燃”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引擎。

“我有20多年沒有回家鄉了,之前一直在外面,回來的時候看到家鄉(發展得)不盡如人意,心里還是有點難過。就想著,如果能通過我的努力將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就好了……”群益村黨總支書記左興耀告訴記者。

據悉,群益村大力開發紅葉觀光旅游,現有加拿大楓葉樹500余畝,2020年僅23天的紅葉觀賞期累計吸引游客5萬余人次,配套舉辦農家壩壩宴、土特產市場等,企業創收100余萬元,村集體分紅20余萬元,帶動周邊農戶辦宴席、賣土貨增收70余萬元。

魏城鎮以“果滿山川”和“川菜硅谷”建設為統領,全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以金爐谷山灣農莊、紅色山灣農莊等區級示范山灣農莊為引領,進一步打造龍鼻嘴、高家店、楓清灣等多個山灣農莊,構建了“飛龍山+朵拉·東風田園——鶴林綠洲——鐵爐村”為節點的文旅發展“大三角”和“鐵爐村金爐谷山灣農莊——宣化村良棲農場——白鶴村柚子基地”為節點的農業產業“小三角”格局,“魏城一日游”精品鄉村旅游線路日益呈現。

溫情服務傾暖人心,“為民辦實事”落實見效

“以前垃圾到處都是,臭得要命?,F在好了,有了專門的垃圾站和分類設施,街道上干凈了,心情也舒服了。”紅巖村一位村民高興地告訴記者。

在建設生態宜居村落的過程中,紅巖村扎實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著力推進垃圾、污水、廁所“三大革命”,村民每年人均繳納清潔費40元,集體年投入10萬余元,通過為每個社配置垃圾分類設施,在社道和公路沿線放置垃圾柜,定期回收清運垃圾,對生活垃圾實行社收集、村環衛隊清運、鎮垃圾站統一處理,垃圾處理農戶覆蓋率達到100%。

“通過定時、定人、定點安排專人進行清理,讓村民能有個好的居住環境,讓街道、路面變得整潔干凈。”紅巖村黨總支書記張貴云說道。紅巖村鄰場鎮農戶生活污水還集中在鎮污水站統一處理,分散農戶污水則排入沼氣池處理,全村污水處理率達到100%。全村農戶均用上了衛生廁所,戶用衛生廁所普及率100%,村內配有公共廁所9個,并有專人管護,糞污全部入沼氣池無害化處理。

除此之外,紅巖村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為契機,將黨史學習教育和解決群眾實際問題相結合,構建起一套協辦代辦便民體系,最大限度地減少群眾跑政府次數,通過協辦代辦服務,很多業務老百姓不出村便可解決,做到“群眾動嘴,干部跑腿”,實現服務“零距離”。

“這個代辦制度太好了!以前辦理殘疾證要來來回回地跑,現在好了,村干部幫我們辦理,太感謝他們了!” 紅巖村肢體殘疾人李富貴對這套便民服務體系贊賞有加。

在今年新冠疫苗接種攻堅期,部分群眾因行動不便等未能及時接種疫苗。針對這一情況,紅巖村組織醫療人員進村入戶,建立流動接種組開展疫苗接種。通過這種方式,不僅便于居民接種,還能節省時間、提高效率,極大地方便了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疫苗接種,實現了“疫苗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服務接種群眾“最后一公里”。

魏城鎮堅持多措并舉,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和突出抓手,堅持問題導向,立足群眾需求,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解難事,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矛盾糾紛高效解決,基層治理營造向善氛圍

2020年1月22日,農歷臘月二十八。家住魏城鎮文圣村村民秦某找到了魏城鎮矛盾調解室的工作人員。據秦某自述,由于其母親鄧某長期在外務工,不僅未給家庭開銷負擔分文,未盡到當母親和做妻子的責任,還要求秦某(兒子)盡贍養義務,引發家庭矛盾糾紛。

調解過程中,工作人員發現,秦某與自己母親鄧某矛盾沖突較大,鄧某情緒特別激動,而鄧某與自己的哥哥們關系比較好,工作人員隨即利用此突破口,將秦某的兩位舅舅請來參與調解。通過親情幫教和調解人員講理說法,分別指出了雙方當事人的過錯與應承擔的責任。多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后,雙方最終調解并達成一致意見。

在處理矛盾糾紛的問題上,矛盾調解室工作人員還常常善用思維,巧妙變通。家住魏城鎮繡山村75歲高齡的杜某,2019年5月生病在魏城醫院治療,6月2日轉院到綿陽三醫院治療,治療費用共計6.9萬余元,醫院報銷后還需自付4萬余元。出院后杜某要求其兩個兒子分攤治療費,支付養老生活費,二兒子因不愿承擔費用而引發糾紛。

魏城司法所所長陳邦福得知案情后,立即安排專職調解員郭申泓等深入村、社進行走訪調查,并組織村、社干部及杜某的家庭成員進行調解。經調查,引起糾紛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平時作為母親的杜某對二兒媳郭某不夠善待,引發母子之間的矛盾糾紛,長期關系十分緊張,導致二兒子杜某對分攤住院醫療費和贍養生活費抵觸情緒較大。

在調查糾紛過程中,調解人員發現,二兒子杜某的妻子郭某在談及此案件時,豁達大度。故而在調解前,緊緊協調郭某配合調解人員給杜某吹好“枕邊風”。通過郭某多次對丈夫做說服工作,最終說服丈夫同意承擔贍養老人的責任,忘記前嫌重歸于好。

這些只是魏城鎮開展矛盾調解工作以來,調解人員遇到的日常。除開設矛盾調解室以外,魏城鎮鐵爐村還創新結合地域形態,設立“家族長”“山灣長”,日常開展矛盾糾紛前端預防處置工作。并采取 “王大爺調解室”以及“議事堂”“道德評議堂”等多種形式,將凡是涉及村落產業發展規劃、生態保護、鄉村治理、鄉風文明,鄰里矛盾等方面的重要問題采取集體共同商議制度,廣泛聽取意見建議,依法依規科學決策,形成了大事按法辦、小事按約辦的具有鐵爐印記的基層治理體系。

紅巖村則聚焦農村主要矛盾,以村民自治為主,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全面推行普法用法,繼續深化道德感召,著力構建紅巖村“善治”格局。組建村規民約議事機構,邀請新鄉賢、退休老干部等辦事公道、品行良好、群眾信任的人擔任評議機構成員,制定《村規民約實施細則》等配套措施,結合紅黑榜公示制度,讓村規民約切實發揮“倡導良善之風、約束邪惡之氣”的積極作用。村規民約實施以來,厚葬薄養、天價彩禮、人情泛濫等惡習得到明顯改善,農村矛盾問題明顯減少,為更好地實施鄉村振興打下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在深入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實施村民道德建設工程上,紅巖村也積極推陳出新。開展“好媳婦、好公婆、好鄰居”“文明衛生法治之家創建評比”“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四大評選活動,樹立榜樣模范,匯聚向善向美的強大力量。通過對獲評人物的先進事跡進行宣講傳播,在全村營造其樂融融、互幫互助、誠實守信的良好村風。以紅巖精神、紅巖媳婦、紅巖好兒女的先進典型作為引領,在社會上營造出家庭和睦、敬老愛親的濃厚氛圍,為魏城鎮鄉風文明建設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魏城鎮通過深入開展“七五”普法,全力推動“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組織修訂完善《村規民約》等制度,引導村民實現自我管理;積極推進平安創建,管好用好“雪亮工程”“天網工程”,全力保障公共安全;大力開展公共法律服務,積極開展人民調解,維護地方和諧穩定。

“建設美麗鄉村,不僅要讓鄉村美起來,而且還要讓村民富起來,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得到提升。”魏城鎮黨委書記龍浩宇說。

如今的魏城鎮,一個個獨具特色、風格迥異的美麗鄉村正“破繭成蝶”,一幅幅新農村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全鎮上下正以矯健的步伐向實現鄉村振興偉大目標奮勇邁進。(楊宗友)

關鍵詞: 產業 發展 助推 振興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