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匯聚一堂 為打造宜居城市建言獻策

9月28日,2020/2021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暨2021中國城市規劃學術季活動在南京舉行。圍繞“城市更新再造多元價值”主題,專家學者、規劃部門負責人等匯聚一堂,為打造宜居城市、答好城鎮化“下半場”城市發展重要課題建言獻策。

南京有49平方公里居住片區亟待更新

“什么是城市更新,城市更新怎么分類,分類以后怎么建立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局長葉斌在交流時首先發問。在他看來,城市更新不僅是物質形態的更新,更應是發展觀念的更新、發展模式的更新。

中心城區轉型、歷史風貌區保護……城市更新探索在省內多地如火如荼展開。新街口是南京最繁華的商圈之一。距離該商圈1公里左右,卻有一處上世紀50年代建成的危舊房片區——石榴新村。這里人口密度高、安全隱患大。380多戶居民中,272戶是私房。石榴新村更新項目邀請當地居民、不動產權利人等多方主體,共同參與重建、改造工作。最終,134戶居民選擇外遷,253戶選擇回遷。“說實話,2000年以前,南京老城改造多為政府主導,大部分是拆除重建,過程中我們走了很多彎路,犯了很多錯誤。”葉斌直言,南京通過不斷探索,將城市更新方式主要分為拆除重建、整治提升和有機更新,當前重點是后兩種,通過“留改拆”手段,開展產權不變或少變的有機更新。

葉斌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南京針對城市更新出臺了相關政策條例40余項,從環境綜合整治到舊區成片再開發,再到老舊小區、歷史地段微更新,形成了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多元參與、共同治理的“留改拆”城市有機更新模式。南京實踐也為城市更新賦予了更多內涵,不再局限于物質空間環境的改善,而是更好地兼顧土地利用集約與增效、城市功能置換與提升、歷史文化傳承與活化利用、城市發展轉型與創新驅動、城市品質提升與協同治理等多元維度發展目標。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目前,南京供地比例中存量地占60%。南京亟待更新的居住片區為49平方公里,建筑面積7080萬平方米,主要分布在老城區。

發揮好規劃設計的“指揮棒”作用

通過更新讓城市煥發新活力,需要發揮好規劃設計的“指揮棒”作用。

南京梅園新村歷史文化街區是全國首批30個中國歷史文化街區之一,南京市城市與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濤參與了該街區的更新設計。“梅園新村片區環境景觀退化、交通組織不善、特色活力不強等問題突出。”楊濤說,他們開展設計時,跳出單對環境整治或交通改善的考慮,對街區進行整體謀劃,融合“城市更新”與“城市設計、交通設計、景觀設計、市政設計、功能設計”五位一體。比如,注重社區融合中的交通綜合提升、環境整治和服務配套補充。利用鐘嵐里、大行宮等停車場,在街區外圍實行停車截流共享,提煉窨井蓋美化、彈石路面鋪裝等設計要素,打造最美街角、文化街巷、精致街區,力求在保護歷史文脈、留住街巷韻味的同時,為街區注入新活力,展現新風貌。

“城市設計是提高國土空間規劃品質非常重要的一個手段。”中科院院士、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段進認為,城市更新設計應重點關注與自然共生、文化基因傳承、共同締造、問題導向四大要素。在他看來,城市更新規劃是一個綜合規劃,不是簡單做生態修補、生態規劃,應重點考慮生態怎么和城市的發展共生。同時,城市設計者的更新設計應注重傳承文化基因,而不是用一些簡單的形式和符號彰顯。此外,城市更新設計要通過設計解決實際問題,要避免不好落地以及太“高大上”。

“城市更新重在體現出城市的生命力和發展能力。”江蘇省城市科學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張泉認為,城市更新應與現在發展階段、與當地發展水平相適應。應因地制宜、因物制宜、因時制宜。要有局部目標,但沒必要處處都提升、點點都改善。

用有溫度的更新激活城市多元價值

“城市更新不僅涉及工程建設問題,更涉及產業升級、土地功能調整,甚至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化。”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石楠說。

城市中分布的不少產業園也需要更新。楊濤團隊對伴隨南京河西新城快速發展的新城科技園進行了調研。“新城科技園目前聚集各類科技研發人員約14萬人。”楊濤發現,與國內外較為成熟的產業園區相比,新城科技園公共服務配套總量占比僅約6.6%。隨著園區逐步發展成熟,產城融合度不斷提升,他建議在更新中,進一步探索園區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的規模。比如,以園區南片區為例,除基礎餐飲、購物、娛樂外,可在大型會議中心基礎上設置畫廊等藝術空間,提升區域整體商業調性。

楊濤認為,新時代的城市更新不再限于對建筑、環境等物質實體簡單的改造,而應充分關注到城市更新其實是一個多元價值提升的過程,其核心更趨向于以人民為中心,通過有溫度的城市更新實現對社會價值、民生價值、人文價值、美學價值等多方面的綜合激發,為人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為城市創造更加有價值的場所。

“面對現實需要,原有的工作理念、運行方式、實施模式、政策制度等仍需更新和變化。”葉斌坦言,城市更新工作不同于新區建設,必須打破路徑依賴。具體來看,需要以創新破解“誰來干”“誰出錢”“怎么干”的問題。他以居住類地段更新為例,建議居民、市場和政府三方關系中,政府角色應從出資者、參與者變為規則制定者和實施監督者,出資、參與的角色由市場主體承擔,居民為城市更新的自愿參與者。這樣有利于減少因征收導致的社會矛盾,撬動市場資本,發揮居民主觀能動性,實現居民居住條件改善、城市環境質量提升、市場主體開發獲益的多贏局面。

“過去40多年,我們造了一座座新城,在全世界產生了很大影響力。下一步,我們通過城市更新,讓已有城市煥發出新的生命。”石楠說。(白雪 劉春)

關鍵詞: 規劃 宜居 價值 影響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