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多管齊下建設“低碳城市” 助力打造國際交往中心

6月份,武漢達到“森林空氣”標準。圖為朵朵白云掠過東西湖區金銀湖上空。

城市攝影隊張傳明攝

武昌區羅家港游園,市民在綠道散步。

長江日報記者李永剛攝

綠色發展,低碳先行。碳中和、碳達峰、碳交易,低碳生活、森林碳匯、零碳產業園……時下,碳,已成為最熱門詞匯。

今日,全球最大碳排放交易市場將揭開神秘面紗,落戶武漢的“中碳登”作為全國碳資產的大數據中樞,不僅給武漢帶來綠色轉型、低碳生活,更帶來千億級綠色產業集群。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發展新路,多管齊下建設“低碳城市”,推動中部地區綠色崛起,武漢一直在系統謀篇布局。探索符合國家中心城市要求的發展新路,使我市成為低碳發展、綠色發展和科學發展的全國城市典范。

據武漢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充分發揮“中碳登”在綠色低碳領域核心競爭力,目前,我市正開展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試點申報、設立“武漢碳達峰”基金、規劃建設長江低碳產業園、謀劃舉辦“碳中和國際峰會”、申報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試點,打造全國碳金融中心。

建設城市碳匯優化能源結構建立“碳積分”

武漢多管齊下建設“低碳城市”

7月13日,家住江漢區綠柳路的胡女士走在附近的“口袋公園”,之前這里是一塊空地,如今成了3000多平方米的林蔭休閑處,大人孩子紛紛在此休閑游玩。

而像這樣的“口袋公園”,武漢將新建300個。市園林和林業局負責人鄭忠明介紹,未來五年內,新建城市綠化5000公頃、造林綠化10萬畝、新植樹1000萬株、新增花灌木200萬株,打造武漢的“四季花城”。

“綠色植物吸收高碳能源消耗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市生態環境局生態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造林就是固碳,綠化就是減排,通過大規模植樹造林增加城市碳匯能力,成為國際公認的建設低碳城市的重要途徑。

據統計,“十三五”期間,我市完成造林綠化約2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15%以上,森林蓄積量達到600萬立方米以上,城市碳匯進一步提高。

市生態環境局大氣處萬祎介紹,我市早在2013年獲批國家第二批“低碳試點城市”,正通過節能減排、發展新能源產業、發展綠色交通、推行綠色建筑等方式,多管齊下,建立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推進以集中展示低碳綠色發展為特色的城區、園區、社區和企業,形成具有示范效應的低碳生產生活武漢模式。

據悉,目前,我市鼓勵大型企業、組織、團體出資營造碳匯林或者自愿購買森林碳匯。積極推進林權交易,開展補償機制試點研究。研究設立碳中和基金,通過募集資金的運作,增加武漢及周邊地區森林碳匯,構建綠色生態屏障。

建立“碳積分”平臺

助力打造國際交往中心

剛過去的6月份,武漢空氣中PM2.5濃度為26微克/立方米,達“森林空氣”標準,創下上半年來最“優”水平。

市生態環境局專家稱,好空氣是“人努力、天幫忙”共同作用。今年以來,我市從大氣污染防治、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空氣污染精準防控等6個方面,持續打好藍天保衛戰。特別是在加快推進結構調整優化方面,通過嚴控新增大氣污染物排放、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倒逼提升企業環保績效評級等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與此同時,我市緊緊圍繞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的目標,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為重要抓手,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實現能源消耗總量增速放緩。2020年,我市煤炭消費總量大幅度減少,與2015年相比,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由50%下降至約3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提升至15.7%。

同時,我市正在建立“碳積分”及碳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平臺,讓更多的市民參與低碳生活,形成覆蓋千萬級人群、可持續的“碳普惠”機制,打造“低碳漢馬”“低碳展會”“低碳景區”,助力我市打造國際交往中心。

塑造“世界碳谷”新名片

打造全球首個碳中和創行先鋒示范區

全國碳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重大制度創新,而這正是武漢近些年堅持低碳綠色之路的一個縮影。

6月3日,江岸區岱家山科創城宣布,加速培育壯大園區以數字經濟、節能環保、檢驗儀器為龍頭的綠色新興產業,打造園區“含綠量”“近零碳”,創建全市首個“近零碳示范園區”。

7月7日,長江日報從“全球碳中和行動”投資洽談會長江新區專場活動獲悉,長江新區正積極謀劃引進碳中和相關技術產業落地,打造全球首個碳中和創行先鋒示范區。

當前,長江新區正系統謀劃推進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綠色生態城市建設示范和綠色產業發展示范,加快建設武漢綠色發展先行區。加快推進長江國際低碳產業園建設,吸引一流的低碳技術研發中心落戶,孵化和培育1000個低碳產業項目落戶武漢,帶動上下游形成一條超千億級的綠色低碳高新技術產業鏈。

長江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積極謀劃推進長江新區成為“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技術策源地和產業承載地,精心塑造“世界碳谷”新名片,為全市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作出示范。

據市規劃部門透露,我市正規劃建立各具特色的低碳產業園,聚焦以碳捕獲、碳封存、脫碳技術應用、氫能利用等低碳產業,引入高效節能、先進環保、新能源、資源循環利用、新能源汽車等生產企業。

據悉,作為全國“兩型”社會試點城市、國家中心城市和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武漢將抓住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契機,進一步深化碳市場建設,發揮碳交易市場化機制,推動碳科技、碳產業、碳交易、碳金融等業態快速發展,引導產業結構向“綠色”轉型,率先在中部地區探索一條生態優先、綠色崛起的新路子。

長江日報記者陳永權實習生胡思靜

專家訪談>>>

武漢大學氣候變化與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武漢市人民政府參事齊紹洲教授:

像打造光谷一樣打造武漢的“綠谷”

“武漢是一個綠色高地。”近日,齊紹洲教授接受長江日報記者專訪稱,全國碳交易注冊登記系統(中碳登)猶如“聚綠盆”,不僅能推動武漢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優化,更有望促進綠色低碳類的項目、技術、人才、資金流向武漢。

“中國碳交易市場形成后,將吸引碳產業各種要素聚集。”齊紹洲教授表示,武漢應該用好“中碳登”這個平臺,做出城市影響力,提升城市品質。

首先,建議在武漢打造一個國家級的“綠博會”,名稱可叫“中國武漢綠色交易博覽會”,跟廣州的廣交會、上海的進口博覽會,形成中國三大盛會,把全球與綠色有關的產品、技術、解決方案、項目、資金、人才、信息匯聚到武漢來。

其次,要規劃碳產業園區,形成綠色產業鏈。武漢引來的綠色產品、綠色技術、綠色人才、綠色項目、綠色投資,要形成聚集效應,不能太分散。要規劃相關區域,打造武漢的“綠谷”。“如同現在的光谷帶動武漢創新發展一樣,抓住環保紅利期,就有希望為武漢贏得一個‘綠谷’,為城市發展奠定長遠基礎。”

“綠谷”具體落戶哪里?齊紹洲稱,長江新城、中法生態城、花山生態城都是不錯的選擇,看武漢市如何規劃,可以多做一些論證討論。

齊紹洲教授還建議,打造武漢碳中和城市新名片。“碳達峰、碳中和要讓更多市民參與其中。”齊紹洲表示,2019年武漢軍運會有7萬多武漢市民為“低碳軍運”捐出“個人碳積分”,中和了賽事期間城市交通新增的100余噸碳排放。目前,北京冬奧會也將借鑒軍運會公眾合力實現“低碳冬奧”目標。

“武漢市應該讓公眾成為中和碳排放的重要力量,打造武漢碳中和城市新名片。”齊紹洲教授建議,以后武漢市所有大型的公共活動和會議,諸如博覽會、招商會、演唱會、體育賽事甚至百人以上的各種活動,都應該實現碳中和。

(陳永權)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