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能源裝備進入高端市場行程緩慢

日前,記者在機工智庫舉行的2021年裝備制造業發展報告發布會上了解到,截至2020年底,國內機械工業資產規模和營收已分別達到26.52萬億元和22.85萬億元,實現利潤1.46萬億元,一大批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作為制造業增加值世界第一大國,我國在先進制造領域的世界級企業數量卻較少。這一現象在能源裝備制造產業更為突出。例如,Wind數據顯示,我國A股超千億美元市值的能源裝備制造企業僅有一家。

機工智庫研究員司建楠認為,之所以出現這種“大而不強”的局面,主要是因為我國裝備制造領域存在創新能力較弱、產品檔次不高等問題。其中,中試平臺布局緩慢是阻礙裝備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國內能源裝備難以進入高端市場。

以履帶起重機為例,該機可進行物料起重、運輸、裝卸和安裝等作業,在電力、石油化工、水利水電等領域應用廣泛,但其核心電控元件力矩限制器國產化水平尚待提升。由于缺少試驗驗證,國產力矩限制器在超起工況下的控制精度很難達到5%的要求。要提升技術,還需要經過大量的試驗和經驗總結修正計算模型。

據介紹,投資高企、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是中試平臺布局緩慢的主要原因。能源裝備的自身特點決定了技術的中試熟化、產品迭代需要長期的、持續不斷的投入。一般試驗驗證環節的投資是研發的6—8倍,企業動力明顯不足。

司建楠透露:“在核電站主泵研發方面,據沈陽某公司反映,建設一個主泵全容量試驗臺需要投資約17億元,企業銷售70臺主泵才能收回投資。投入巨額資金的同時,企業還要承擔轉化成果不及預期的風險。即使做出了樣機,也需要與下游客戶匹配、磨合。部分產品的磨合期長達數年,不僅需要用戶企業的信任與支持,更需要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推進。”

司建楠建議,加強產業內統籌協調,鼓勵企業特別是大型領軍企業,聯合上下游企業,通過重組、合作、共享等方式自主自愿組建共性技術企業類平臺;同時,聚焦石化等重點領域,分類推進試驗驗證平臺的建設,培養一批世界級的裝備制造企業,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董梓童)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