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長的人,或許還記得,1960年版五元人民幣的背面圖案,是一臺大電鎬正在工地作業的場景。這工地,便是遼寧阜新海州露天煤礦。如今,電鎬靜靜矗立在礦山廣場中間,向人們訴說著這個昔日亞洲最大露天煤礦的輝煌,也見證著它從地球傷疤到生態公園的涅槃重生。
開采半世紀,環境負擔重
“1953年7月1日正式投產,2005年5月31日關閉,累計生產煤炭2.44億噸,完成工業產值96.98億元,上繳利稅33.45億元。為全國11個省市136個企事業單位培訓輸送了3839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阜新海州露天煤礦原總工程師趙長青已經83歲,但是這么一長串數字,他張口就來。
“有外國專家說這里只能做魚塘、種高粱,可咱就不信,硬是憑著人拉肩扛組裝大型設備,吃在野外、住在帳篷、腳踏荒原,僅僅用了兩年11個月,就建成投產。”談起露天礦的歷史,老趙自豪滿滿。
然而,煤礦在給新中國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給當地生態留下“傷疤”。歷經半個多世紀開采,形成一個東西長3.9公里、南北寬1.8公里、垂深350米、總占地面積7.02平方公里的巨型“礦坑”。礦坑周邊堆積的煤矸石,則成為一座高120多米、堆積量近10億立方米、占地14.8平方公里的“矸石山”。
一坑一山,讓阜新人苦不堪言。“每天都看天氣預報,遇到刮風天,一定要把窗戶關牢。”家住阜新市太平區紅南小區的馮德華告訴記者,“一刮風,殘煤自燃的黃色煙霧夾帶著礦坑的大量煤塵,嗆得人特別難受。”
遼寧省第四地質大隊地質環境監測站數據顯示:自1972年以來,該礦南幫總共發生滑坡85次,現有滑坡易發區434萬平方米,最嚴重的地裂縫長560米,最寬處近1米,深陷面積達175公頃。2000年12月31日發生的大型滑坡事故,滑落巖石達100多萬立方米。2003年7月10日發生的邊坡瓦斯爆炸事故,造成4人死亡。
“海州露天礦與井工礦交織,既有露天開采工藝,又有井工開采工藝,兩者交錯,形成了地面塌陷、滑坡、起火等各種地質環境問題,對礦坑周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威脅極大。”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聘請的海州露天礦調研組專家武華太說。
生態修復,勢在必行!
治理加復墾,廢坑現生機
“這里之前連個站腳的地方都沒有,到處都是大土包和碎石頭,沒想到竟然能建成這么漂亮的公園。你們看,這些杏花開得多鮮艷。”在海州露天礦北坡,正帶著孫女散步的秦秀梅老人高興地說。
經過生態復墾,海州礦坑周邊建成了面積超13萬平方米、種植各類樹木達4.5萬株的4處生態廣場。
“最困難的還是礦坑內土地的修復治理。”負責礦坑治理的工程師由福新介紹,“礦坑內雜石多,黃土少,我們就先試驗種草,等小草站穩腳跟,跟進修建擋土墻、護坡和截水溝。光是樹種我們就試驗了幾十種,最后總結出經驗,礦井邊坡多頁巖,適合種植槐樹,其他地方適合種耐旱的沙棘、松樹等。”綠色開始一米一米地向坑內推進。
“針對礦坑最底部的水患,我們通過修建四條永久性排水溝、排水巷道和坑內13條排水溝,來及時排疏積水。”阜新市自然資源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科副科長劉洋說。
阜新市常務副市長郝建軍告訴記者,通過開展海州露天礦生態環境治理示范區景觀工程和礦山環境治理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初步消除了海州露天礦北幫的地質災害隱患。此外,計劃利用露天礦留下的大量礦山開采遺跡和人文地質景觀等,將這里打造成一個總占地28平方公里的工業遺產旅游示范區。
昔日四處堆放、無人問及的煤矸石,如今也成了香餑餑。在阜新,以煤矸石、粉煤灰為原料的綜合利用企業多達170家,每年能“吃掉”900萬噸煤矸石和粉煤灰。阜新天合環保建筑材料廠,就用少量粉煤灰與煤矸石混合制坯來生產磚塊,制坯不用土,燒磚不用煤。“這些磚說白了就是自己燒自己。”站在剛剛用煤矸石生產出來的紅色磚塊前,總經理孫秀芹算了一筆賬,“2018年公司生產了1.6億塊磚,消耗煤矸石和粉煤灰100萬噸。而同樣數量的磚,如果用原始方法燒,需3000噸煤,還要消耗大量好土。”
居住大改善,日子過得美
“原來海州礦四周全是村莊,隨著礦坑越來越大,村民們被迫往后搬。再后來,露天坑一下雨就滑坡,一滑就滑進我們這片住宅。”阜新太平區東山社區居民白風琴回憶道,一下雨,全家都不敢睡覺,夜里輪流打更。
礦工們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兒去。“三口人住在不到20平方米的小屋里。夏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冬天呼呼往里灌冷風。五六百人只有一個公共廁所,垃圾遍地,污水橫流。”在海州露天礦工作了30多年的老礦工趙瑞興心里,那段日子不堪回首。
現如今,老趙一家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剛搬到新家時,我幾宿睡不著覺,樂得摸摸這,摸摸那,越看心里越敞亮。”老趙發自肺腑地感謝黨和政府,“沒有忘記我們這些礦工,為我們送來了幸福生活。”
“我們小區里有學校、醫院、幼兒園、商店、浴池和健身廣場,一出門就是石板路,一出樓就是大市場。”69歲的矸石山社區居民于景龍高興地拉著記者說,“哎呀,這日子過得美!”
在矸石山社區的東面,一片上百畝的公園內,很多居民正在散步。幾年前這里就是成片的矸石山,政府花費9000多萬元,將百余米高的煤矸石山進行平整,覆蓋黃土綠化,建設了農田水利工程和護坡林工程。昔日寸草不生的矸石山,現在成了百花齊放的綠色公園。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最近更新
- 市政協委員建議推動出臺《重慶市民營企業發展促進條例》高質量集聚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022-01-15
- 噴灑消毒劑2.9噸!鶴壁鶴山區對城區公共場所集中消殺2022-01-15
- 大慶兩會看檢察 | 漫看大慶檢察“高光”時刻(一)2022-01-15
- @所有焦作人 坐火車不用再帶身份證了2022-01-15
- 從警前VS從警后,一同追憶那段“芳華”!2022-01-15
- 速看!福州這個路段出行有變2022-01-15
- 【長三角日報】紹興原市委書記馬衛光,任杭州市政協黨組書記2022-01-15
- 西安市新城區發布關于在外人員返鄉有關事項的通告2022-01-15
- 大幅提速!長春中院首次適用二審民事案件獨任制審判2022-01-15
- 天津津南檢察:“既要抓好防疫,也要辦好案件”2022-01-15
- 豫警文苑丨黑夜卡口,藏著最深的愛和最亮的光2022-01-15
- 全省法院實現訴訟費繳退費“線上辦” 傳統線下繳退費功能為何仍保留?2022-01-15
- 受疫情影響西安部分區縣蔬菜滯銷,亟需各方助力解決2022-01-15
- 恩施州6個重大交通運輸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32億元2022-01-15
- 【15號用】3崗招聘若干人!45歲以下可報!五險一金+包食宿!2022-01-15
- 國際科技合作助推湖南優勢領域提升國際競爭力2022-01-15
- 延安城區新增車位3100個 有效破解停車難2022-01-15
- 鴻星爾克入選2021年“誠信之星”!2022-01-15
- 菏澤農商行新興支行開展包片行政村信貸產品推介活動2022-01-15
- 鞏義市:黨員“雙報到”進社區 為民服務“不打烊”2022-01-15
- 廣東珠海1月15日新報告1例本土確診病例2022-01-15
- 大降價!阜陽即將啟動2022-01-15
- 北京專報丨國家衛健委:天津疫情仍在持續發展,西安疫情進入收尾階段2022-01-15
- 陜西對符合解除隔離條件人員 落實后續7天居家健康監測措施2022-01-15
- 信陽消防聯合多部門 開展應急實戰演練2022-01-15
- 城西區:“紅色存折”讓社區志愿服務更有溫度2022-01-15
- 乘動車忘帶身份證 可開電子證明2022-01-15
- 陜西組建2400人的省級醫療團隊 支援本土確診病例救治工作2022-01-15
- “德爾塔”與“奧密克戎”,救治有何不同?2022-01-15
- 手拉手共成長 長沙清水塘北辰小學孩子“牽手”湘西娃202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