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又現侵犯用戶隱私事件?專家:平臺發展不能犧牲用戶隱私

2019年新年伊始,互聯網行業又現侵犯用戶隱私事件。近日有用戶稱,京東金融竟然將用戶手機截屏存儲在APP緩存當中,引發爭議。該平臺發布聲明稱,這一截圖只是緩存于用戶手機本地,并已下線相關功能。專家稱,APP平臺從技術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對用戶的個人信息進行保護,是獲取消費者信任的基礎。平臺絕不能以犧牲用戶的隱私作為發展的代價。

 

 

 

揚子晚報/揚眼記者 李沖

京東金融“竊取”用戶隱私照片? 官方回應:已下線圖片助手功能

2月16日凌晨,微博網友“阿木”在微博上發布一段體驗視頻顯示京東金融竊取用戶的隱私圖片,具體方式是當京東金融在手機后臺運行時,用戶在使用手機其它應用時的屏幕截圖,會被存儲在京東金融的緩存當中。并表示他在此之前還發現,用戶使用其它手機應用時拍攝的照片,也會出現在京東金融的緩存文件當中。

次日,京東金融方面公開發布聲明稱,這是京東金融在2018年12月發布的版本中的一個便利小功能:如果用戶打開京東金融APP后進行了截圖,京東金融會認為用戶有可能想向客服投訴或建議。為了方便用戶和客服溝通,京東金融在用戶界面的左上角展示圖片提示,用戶可進一步選擇是否聯系客服并發送圖片。但無論如何,這一截圖反饋功能,不具備圖片自動上傳的能力,圖片只是緩存在用戶手機本地。目前,京東金融已經下線“圖片助手”功能。

揚子晚報記者了解到,近年來互聯網行業頻頻出現用戶信息泄露以及電商、互聯網金融平臺竊取用戶隱私的事件,亞馬遜、當當網、國美在線、1號店等電商平臺,以及攜程、去哪兒、支付寶等在內的生活服務O2O平臺,均屢屢因用戶平臺信息泄露。竊取用戶隱私、泄露用戶數據被灰色產業鏈不法分子頻頻通過“撞庫”方式盜號,造成平臺上賬戶被盜,帶來巨大經濟損失,成為了網絡安全“重災區”。

是否涉嫌侵權違法尚無定論

平臺發展不能犧牲用戶隱私

對于京東金融主動獲取圖片的行為。業內人士認為,今年元旦起正式施行的《電子商務法》多處條款重點涉及了個人信息保護問題。京東金融就這一問題發布文字說明,其中承認這一APP在截圖反饋功能開發上存在技術問題。其行為是否侵權觸犯《電子商務法》,目前尚無定論。

上海漢盛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李旻律師認為,京東金融自動獲取圖片的行為涉嫌侵犯用戶個人隱私,但是否泄露用戶隱私需要結合其獲取后有無將該部分圖片進行上傳等因素來綜合判斷。但京東金融是在后臺運行狀態下緩存用戶的隱私圖片,并獲取用戶在其他應用內產生、與其自身服務無關的截圖,絕大多數情況下,用戶很難發現上述情況。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助理分析師蒙慧欣指出,京東金融用戶截屏緩存事件,也給各大電商、金融科技和移動互聯網APP平臺敲響了警鐘。APP平臺從技術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對用戶的個人信息進行保護,是獲取消費者信任的基礎,也是平臺合規發展的根本。平臺絕不能以犧牲用戶的隱私作為發展的代價,這樣不僅是侵犯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實際上也損害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此外,在用戶信息保護上,電商平臺在獲取個人信息的同時,就有保護個人信息的義務。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