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累”“困”“沒勁兒”已成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口頭禪。原來“累了”“困了”睡一覺就又生龍活虎了,但現在情況好像有些不同,一個勁兒地睡,但好像很難解乏;一個勁兒地吃,好像吃啥都一個味;有些人的工作生活也進入了惡性循環的狀態。專家提醒,疲勞常常短暫而無恙,但有時也會因纏綿而致肌體功能損害。
生理性疲勞莫驚慌
疲勞是一個常見的癥狀,健康人群亦時有發生。對于其產生的原因,主要有4個方面:一是現代人工作強度大;二是平素身體體質狀況不是很好或有基礎疾病;三是應急或遇緊急的突發事件,如升學考試等,也會引發疲勞;四是季節因素影響,如在冬春之交、夏秋之交容易疲勞。
|
談到疲勞與“慢性疲勞綜合征”,湖南省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陳其華說,疲勞既可能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表現之一。一般生理性疲勞可在較短時間內自行消失,若疲勞感經常出現或持續時間較長,則可發展到亞健康狀態甚至成為某些疾病的癥狀。
如何判斷“慢性疲勞綜合征”? 專家認為,無論是體力勞動者還是腦力勞動者,“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發生一定有誘因,癥狀表現有一定的持續性;如果未采取規范、有效的干預措施,其癥狀不會很快消失。若熬夜加班,第二天疲倦乏力,則不能稱為“慢性疲勞綜合征”。
專家強調,對于“慢性疲勞綜合征”既要考慮癥狀發生的持續時間,更要考慮癥狀的嚴重程度,二者不可偏廢。
“慢性疲勞綜合征”與神經衰弱有區別,但很多人卻分不清楚。其實,神經衰弱主要體現在神經功能的下降或異常,如記憶力下降、性格急躁等;而“慢性疲勞綜合征”則以嚴重的疲勞作為主要癥狀,尚可伴有軀體癥狀,如肌痛或肌無力、多發性非關節炎關節痛、低熱、頭昏、抑郁、煩躁、食欲下降、性功能減退等。
受后天因素影響更多見
導致“慢性疲勞綜合征”的因素,除先天不足外,更多的是由后天因素造成的,主要包括:
1.勞累過度。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加快,職場競爭也日益激烈,孩子們的書包越來越重,從事腦力勞動者其眼睛疲勞、手腕酸痛、腰背酸痛及關節勞損等與職業相關的癥狀高發,電腦、手機等現代設備所帶來的“視疲勞”,甚至有些會伴有精神恍惚和情緒焦躁等精神障礙,以上情況都與勞累過度有關。
2.不良情緒。《黃帝內經》記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憂)傷肺,恐(驚)傷腎。”不正常的情緒會損傷臟腑正常功能。當心情抑郁、失落、悲傷時,都會使人精神不振,疲憊不堪。
3.飲食失調。有些人為了健康選擇吃素,但這也需因人而異。對于年老體弱者,一味追求素食,甚至連雞蛋都不食用,長期如此,會造成必需營養成分尤其是來源于動物的人體必需氨基酸的匱乏,致使精神萎靡、記憶力下降,易于疲勞。
另外,錯誤的減肥方法容易導致疲勞,暴飲暴食同樣會導致疲勞。前者是因為脾胃功能虛弱,氣血生化之源不足;后者則是因為脾胃受損,影響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精微物質的吸收,日久導致肌體衰弱,從而產生疲勞。
4.生活作息不規律。古代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慣,反映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然而,現在很多人起居無常,還有長期熬夜等不良習慣,均易損耗人體陰精。專家表示,過于安逸之人也容易產生疲勞。因為睡得過多,腦力活動少,肌體運動鍛煉少,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出現精神萎靡,渾身乏力等疲勞癥狀。
5.疾病因素。疲勞常伴隨一系列疾病,如肝臟疾病、心臟疾病、腎臟疾病或癌癥等。對于長時間無明顯誘因的疲倦乏力,不可小覷。因疾病治療選藥不當所引起的疲勞也需重視。解熱、消炎、鎮痛藥使用不當,可引起眩暈、耳鳴、低血壓,易促使人體老化;長期服用皮質激素、噻嗪類利尿劑,可引起高血脂、高血糖及高尿酸等,加速衰老。
病后失于養可導致“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發生。如大手術后,氣血虧虛,調護不當,或飲食失宜,或不良情緒刺激等,均可導致慢性疲勞。
疲勞性亞健康≠“慢性疲勞綜合征”
世界衛生組織在《保健大憲章》中指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癥狀,而且包括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完美狀態。”
亞健康狀態是一種人體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狀態,既沒有達到健康的標準,也不符合現代醫學有關疾病的臨床或亞臨床診斷標準,表現為一定時間內(3個月或3個月以上)身體活力降低、功能和適應能力減退等癥狀。
北京中醫藥大學副主任醫師薛曉琳表示,簡單地理解,就是當感到身體不適、心理出現問題、社會適應能力出現障礙,并且持續或者反復出現達到或超過3個月,去醫院做檢查又被告知沒有現代醫學目前認定的任何疾病的時候,這時可能正處于亞健康狀態。
亞健康的范疇較大,其中以疲勞為主癥的亞健康,稱之為“疲勞性亞健康”。很多人認為“疲勞性亞健康”就是“慢性疲勞綜合征”,其實不然。
專家解釋說,雖然兩者都有疲勞表現;都依據患者主訴的主觀癥狀來判斷;都沒有特定的實驗室指標或者其他客觀指標,但“慢性疲勞綜合征”有規定的診斷標準和限定好的診斷規則,且已被納入目前的國際疾病分類中。
目前對兩者的病程界定不一樣,“慢性疲勞綜合征”要滿足至少6個月的時間,“疲勞性亞健康”需滿足至少3個月。
鏈接
“慢性疲勞綜合征”在疲勞之后的表現:
1.認知方面的改變,如短期記憶力或集中注意力明顯下降。
2.身體的疼痛,如程度較重的頭痛、咽痛、頸部或腋下淋巴結腫大、觸痛、肌肉痛、沒有紅腫的多關節疼痛。
3.不能解乏的睡眠。
4.運動后疲勞持續超過24小時。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最近更新
- 市政協委員建議推動出臺《重慶市民營企業發展促進條例》高質量集聚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022-01-15
- 噴灑消毒劑2.9噸!鶴壁鶴山區對城區公共場所集中消殺2022-01-15
- 大慶兩會看檢察 | 漫看大慶檢察“高光”時刻(一)2022-01-15
- @所有焦作人 坐火車不用再帶身份證了2022-01-15
- 從警前VS從警后,一同追憶那段“芳華”!2022-01-15
- 速看!福州這個路段出行有變2022-01-15
- 【長三角日報】紹興原市委書記馬衛光,任杭州市政協黨組書記2022-01-15
- 西安市新城區發布關于在外人員返鄉有關事項的通告2022-01-15
- 大幅提速!長春中院首次適用二審民事案件獨任制審判2022-01-15
- 天津津南檢察:“既要抓好防疫,也要辦好案件”2022-01-15
- 豫警文苑丨黑夜卡口,藏著最深的愛和最亮的光2022-01-15
- 全省法院實現訴訟費繳退費“線上辦” 傳統線下繳退費功能為何仍保留?2022-01-15
- 受疫情影響西安部分區縣蔬菜滯銷,亟需各方助力解決2022-01-15
- 恩施州6個重大交通運輸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32億元2022-01-15
- 【15號用】3崗招聘若干人!45歲以下可報!五險一金+包食宿!2022-01-15
- 國際科技合作助推湖南優勢領域提升國際競爭力2022-01-15
- 延安城區新增車位3100個 有效破解停車難2022-01-15
- 鴻星爾克入選2021年“誠信之星”!2022-01-15
- 菏澤農商行新興支行開展包片行政村信貸產品推介活動2022-01-15
- 鞏義市:黨員“雙報到”進社區 為民服務“不打烊”2022-01-15
- 廣東珠海1月15日新報告1例本土確診病例2022-01-15
- 大降價!阜陽即將啟動2022-01-15
- 北京專報丨國家衛健委:天津疫情仍在持續發展,西安疫情進入收尾階段2022-01-15
- 陜西對符合解除隔離條件人員 落實后續7天居家健康監測措施2022-01-15
- 信陽消防聯合多部門 開展應急實戰演練2022-01-15
- 城西區:“紅色存折”讓社區志愿服務更有溫度2022-01-15
- 乘動車忘帶身份證 可開電子證明2022-01-15
- 陜西組建2400人的省級醫療團隊 支援本土確診病例救治工作2022-01-15
- “德爾塔”與“奧密克戎”,救治有何不同?2022-01-15
- 手拉手共成長 長沙清水塘北辰小學孩子“牽手”湘西娃202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