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一張清晰的月背影像圖“刷屏”各大外媒。這是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由中國發射的嫦娥四號探測器拍攝,并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
那一天,世界矚目中國航天史上的又一高光時刻。嫦娥四號探測器翩然落月,首次實現人類飛行器在月球背面的軟著陸,首次實現月背與地球的中繼通信,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
美國《紐約時報》感慨,“就在我們從2018年激動人心的太空之年喘口氣之際,2019年已經開始了一個快速的開端。”
嫦娥四號牽動全球目光
約38萬公里之外,人類目光不可及的月球背面,嫦娥四號牽動全球目光。
“這是一項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局長吉姆?布里登斯第一時間在社交平臺上發布狀態,向中國“嫦娥四號”團隊表示祝賀。
“中國以登月開啟2019年。”美國雅虎新聞網的報道稱,“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新年伊始登陸月球背面,這將成為中國眾多重大‘第一次’之一,具有開創性意義。”
“這是中國航天計劃的一個重大成就。”美國石英新聞網認為,“從著陸到與航天器保持通信,涉及到技術的復雜性。”
英國廣播公司這樣描述嫦娥四號“著陸的挑戰”:“遠處崎嶇、起伏的地形,對安全著陸提出了特殊的挑戰。在一個參差不齊的露頭上著陸,將意味著任務失敗。”
《日本經濟新聞》網站稱,“進入21世紀后,成功讓探測器在月球著陸的國家只有中國。中國有望在月球開發領域領先世界一步。”
一些觀點還認為,中國嫦娥四號的此次“奔月之旅”具有重大科學價值,對人類探索月球、乃至太空意義深遠。
美國《天文學》雜志指出,“這次登陸是中國太空計劃的重大成就,為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提供關于未開發的月球區域的新數據庫。同時,這項任務將收集獨特的數據,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早期的太陽系,甚至可能是早期的宇宙。”英國《獨立報》也認為,“這次任務將是對月球遙遠的另一面的開拓性觀察。”
《日本經濟新聞》網站表示,“月球正面與背面的地形和構造等存在明顯差異,通過實際著陸展開調查,不僅在科學研究方面,還有望在水資源等調查上取得成果。”
英國《衛報》稱,“此次任務的目的是詳細測量月球的地形和礦物成分。鑒于著陸地??艾特肯盆地被認為形成于月球歷史早期的一次巨大碰撞中,嫦娥四號可能會為月球的形成提供新的線索。”
倫敦大學學院馬拉德太空科學實驗室物理學教授安德魯?科茨提出,嫦娥四號在樣本返回任務中收集到的信息,“將對理解月球的形成具有巨大價值”。
中國航天表現堪稱驚艷
在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國防戰略與能力高級分析師馬爾科姆?戴維斯看來,“嫦娥四號的成功是值得中國驕傲的,這不僅僅是一項科學使命。中國人對太空探索計劃充滿熱情,并將其視為中國崛起的關鍵部分。”
在追尋“航天夢”的道路上,中國一直在奔跑。
2018年,中國年度發射次數達到38次。從架設溝通地月通訊的“鵲橋”中繼衛星,到發射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嫦娥四號;從連續發射導航衛星并組網建成北斗三號基本系統,到中法海洋衛星和海洋二號B星、構建天基海洋觀測監測系統;從對地觀測的高分十一號衛星,到旨在構建天地一體化通信網絡的虹云工程技術驗證衛星……中國航天以堪稱驚艷的表現,將2018年演繹為名副其實的太空中國年,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贊譽。
新加坡《聯合早報》關注到,北斗系統是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與世界其他衛星導航系統兼容公用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可在全球范圍,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服務。“北斗系統建設突破四大類百余項關鍵技術,實現了中國航天能力整體躍升”。
美國科技網站The Next Web指出,“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邁向全球、產業化日趨成熟的同時,中國的另一個衛星系統‘虹云工程’也開啟了發射時間。這標志著中國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系統建設實現零的突破,中國打造天基互聯網也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
《日本經濟新聞》網站認為,“中國提出成為‘航天強國’,積極推進太空開發,將月球定位為太空探索的重要計劃之一。在全世界開展月球探測和開發競爭的背景下,中國已經領先一步,這似乎確定無疑。”
美國《紐約時報》援引專家觀點指出,“幾十年來,中國一直是太空探索的后來者,但中國正在迅速趕上來。嫦娥四號太空任務表明,中國在深空探測方面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英國《衛報》認為,“嫦娥四號的成功著陸,標志著中國朝著成為太空探索領軍大國的雄心邁出了一步。”
空間站開放國際合作
為增進國際交流,擴大開放共享,嫦娥四號任務不僅攜帶了中國的實驗項目,還搭載了荷蘭、德國、瑞典和沙特阿拉伯四國的科學載荷。
來自德國的科學載荷是由基爾大學研制的一臺粒子探測儀。它隨嫦娥四號一起發射升空,著陸后正式開始在月球背面的科研工作。該探測儀采集到的輻射數據將通過“鵲橋號”中繼星,源源不斷地傳回地球。
“這些數據將用來研究宇宙射線輻射對宇航員健康的影響。”在德國基爾大學地外物理系教授羅伯特?維默看來,“今后10年內,人類有望重返月球,而首先實現重返月球目標的會是中國人。”
浩渺的宇宙屬于全人類。在探索太空的道路上,中國始終與世界各國攜手同行,生動踐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彰顯出負責任航天大國的形象。
2018年5月,在維也納中國空間站國際合作機會公告發布儀式上,中國提出:中國空間站向全世界敞開大門,盛情邀請世界各國積極參與,聯合國所有成員都可利用未來的中國空間站開展艙內外搭載實驗等合作。中國之約,應者如云。據統計,在接下來的4個多月中,就有25個國家的36個合作項目提交申請。
“德國之聲”電臺網站認為,“冷戰的年代,太空是美蘇之間的較量舞臺,如今,耗資巨大的航天事業越發依賴國際間的合作。不論是探索遙遠的火星,還是‘近在咫尺’的月球。”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此前消息,德國航空航天中心主任愛恩方德曾盛贊“中國人正在開辟太空新時代”。他還指出,“中國有自己的航天計劃,正按照自己的時間表推進,同時也對國際合作持開放態度。中歐之間已有不少航天合作項目。”
歐洲航空局局長沃納曾表示,希望中國未來實施載人探月、載人火星任務時,也能像如今的“嫦娥”項目一樣開放國際合作。
近年來,歐洲航空局還為多名宇航員進行中文語言培訓,一些歐洲宇航員還曾與中國航天員一同參加訓練。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最近更新
- 市政協委員建議推動出臺《重慶市民營企業發展促進條例》高質量集聚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022-01-15
- 噴灑消毒劑2.9噸!鶴壁鶴山區對城區公共場所集中消殺2022-01-15
- 大慶兩會看檢察 | 漫看大慶檢察“高光”時刻(一)2022-01-15
- @所有焦作人 坐火車不用再帶身份證了2022-01-15
- 從警前VS從警后,一同追憶那段“芳華”!2022-01-15
- 速看!福州這個路段出行有變2022-01-15
- 【長三角日報】紹興原市委書記馬衛光,任杭州市政協黨組書記2022-01-15
- 西安市新城區發布關于在外人員返鄉有關事項的通告2022-01-15
- 大幅提速!長春中院首次適用二審民事案件獨任制審判2022-01-15
- 天津津南檢察:“既要抓好防疫,也要辦好案件”2022-01-15
- 豫警文苑丨黑夜卡口,藏著最深的愛和最亮的光2022-01-15
- 全省法院實現訴訟費繳退費“線上辦” 傳統線下繳退費功能為何仍保留?2022-01-15
- 受疫情影響西安部分區縣蔬菜滯銷,亟需各方助力解決2022-01-15
- 恩施州6個重大交通運輸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32億元2022-01-15
- 【15號用】3崗招聘若干人!45歲以下可報!五險一金+包食宿!2022-01-15
- 國際科技合作助推湖南優勢領域提升國際競爭力2022-01-15
- 延安城區新增車位3100個 有效破解停車難2022-01-15
- 鴻星爾克入選2021年“誠信之星”!2022-01-15
- 菏澤農商行新興支行開展包片行政村信貸產品推介活動2022-01-15
- 鞏義市:黨員“雙報到”進社區 為民服務“不打烊”2022-01-15
- 廣東珠海1月15日新報告1例本土確診病例2022-01-15
- 大降價!阜陽即將啟動2022-01-15
- 北京專報丨國家衛健委:天津疫情仍在持續發展,西安疫情進入收尾階段2022-01-15
- 陜西對符合解除隔離條件人員 落實后續7天居家健康監測措施2022-01-15
- 信陽消防聯合多部門 開展應急實戰演練2022-01-15
- 城西區:“紅色存折”讓社區志愿服務更有溫度2022-01-15
- 乘動車忘帶身份證 可開電子證明2022-01-15
- 陜西組建2400人的省級醫療團隊 支援本土確診病例救治工作2022-01-15
- “德爾塔”與“奧密克戎”,救治有何不同?2022-01-15
- 手拉手共成長 長沙清水塘北辰小學孩子“牽手”湘西娃202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