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地方兩會陸續召開。黨的十九大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今年的地方兩會,均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自覺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提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落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各項任務。
截至1月30日,31省份兩會均已召開,在各地工作部署中,生態文明建設亮點頗多。從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到落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任務,從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到開展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各省份盡管資源稟賦不同,但對生態文明建設都非常重視。
今年地方兩會透露出哪些綠色發展信號?哪些重點工作值得期待?
發展強調高質量,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逐步完善
今年的地方兩會,多地在部署工作時,均強調“高質量發展”,一些省份淡化GDP增長目標,更加重視生態環保等體現發展質量的重要指標。
山西調整GDP增長率,但是對約束性指標的要求毫不放松: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2%,萬元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9%,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下降3.9%。重慶計劃實施能源、水資源、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新疆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努力建設美麗新疆。福建將著力綠色發展,推進綠色技術創新,壯大節能環保等綠色產業,提高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消費比重。
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也在逐步完善。廣東將優化能源結構,實施珠三角煤炭減量管理,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核能等清潔能源。重慶將推動產業發展綠色轉型,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壯大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產業。安徽將壯大節能環保產業集群,把“生態+”理念融入產業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表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組成部分,這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高質量發展要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包括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而這要靠綠色發展去實現;另一方面,高質量發展要求以較少的資源能源消耗和環境破壞來實現經濟發展,“今年,一些地方淡化GDP指標,這里面有多層原因:既有中央政府的政策導向,也有地方經濟發展的現實約束,還有綠色發展方面的考量”。
污染防治攻堅,大氣、水、土壤治理齊發力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在地方兩會被多次提起。不少省份針對污染防治,提出了具體措施和目標任務。
“大氣十條”第一階段收官之后,一些省份正制定實施新一輪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北京表示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將從“結構性減排”向“內涵型減排”轉變。遼寧將抓好中央環保督察和國家海洋督察整改落實工作,持續打好藍天保衛戰。山東繼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主動做好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聯治,加快散煤污染治理,穩妥有序開展電代煤、氣代煤行動。湖南出臺實施藍天保衛戰行動方案,重點放在打贏長株潭地區藍天保衛戰上。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江蘇進一步落實生態河湖行動計劃,落實河長制、湖長制,推進長江、淮河、太湖流域和近岸海域污染治理,消除國考省考劣Ⅴ類斷面,完成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整治,加快治理城市黑臭水體。海南表示要確保64個城鎮內河湖污染水體治理全部達標,主要河流湖庫水質優良率不低于95%。云南加強重點流域生態系統修復和環境綜合治理,積極參與長江綠色生態廊道建設,推進洱海搶救性保護行動,強化滇池、撫仙湖等九大高原湖泊生態系統保護與治理。廣西持續實施九洲江、南流江、下雷河流域治理,加強海洋環境保護,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整治和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四川全面落實河長制、湖長制,加大沱江、岷江等主要河流和24個嚴重污染的小流域整治力度。
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湖南實施62個土壤污染防治重點項目,開展長株潭耕地修復治理及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加大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保護力度。內蒙古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和重金屬減排力度,整治工業園區環境,依法有序退出自然保護區內工礦企業。
李佐軍說,“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地方政府將三大攻堅戰作為當前和今后的重點工作,就污染防治這一攻堅戰來說,與以往相比有了一些新的特點:一是更重視了,在工作排序中更靠前;二是工作更實了,即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去貫徹落實;三是針對性更強了,即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推進的側重點有所不同”,雖然“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推出時間有先后,但地方政府都很重視,如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每條河流、每個湖泊都有了專門負責人。
壓實壓緊各項任務,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不斷推進
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環境保護稅、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國家出臺的一批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制度,正在各地得以細化和落地。
重慶表示,要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強化績效評價和責任追究,形成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
云南將啟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全面推進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
浙江將加快環保監測監察執法體制改革,全面開展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健全環境保護獎懲機制、綠色發展財政獎補機制,建立健全以單位生產總值能耗為基礎的用能權交易制度。
寧夏要嚴格落實空間規劃,制定實施監督考核辦法,完成生態環境保護紅線勘界立標,出臺“三區三線”管控細則,建立健全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機制,切實加強環保監管考核,依法嚴懲破壞生態環境行為。
多地根據實際工作,列出了一份份符合省情的“綠色清單”。
福建作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表示要加快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完成4項年度改革任務。
新疆啟動實施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加強風沙源區等重點區域生態屏障建設,大力實施阿克蘇兩個百萬畝防沙治沙生態治理綠化工程,努力構建生態安全屏障。
2017年,青海可可西里成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進展順利。2018年,青海將落實和深化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等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李佐軍認為,制度建設和制度改革是綠色發展的最根本措施,“十三五”規劃也強調了要用制度來保護環境,“不管是治理污染也好,高效利用資源能源也罷,都依賴于各個主體的行為,而各主體行為的引導要靠制度。值得稱贊的是,當前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正在不斷向前推進,特別是環保督察等制度實施效果明顯。同時,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碳排放權交易制度等正在加快建立和完善,這些制度將長期持續發揮作用”。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最近更新
- 【長三角日報】紹興原市委書記馬衛光,任杭州市政協黨組書記2022-01-15
- 西安市新城區發布關于在外人員返鄉有關事項的通告2022-01-15
- 大幅提速!長春中院首次適用二審民事案件獨任制審判2022-01-15
- 天津津南檢察:“既要抓好防疫,也要辦好案件”2022-01-15
- 豫警文苑丨黑夜卡口,藏著最深的愛和最亮的光2022-01-15
- 全省法院實現訴訟費繳退費“線上辦” 傳統線下繳退費功能為何仍保留?2022-01-15
- 受疫情影響西安部分區縣蔬菜滯銷,亟需各方助力解決2022-01-15
- 恩施州6個重大交通運輸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32億元2022-01-15
- 【15號用】3崗招聘若干人!45歲以下可報!五險一金+包食宿!2022-01-15
- 國際科技合作助推湖南優勢領域提升國際競爭力2022-01-15
- 延安城區新增車位3100個 有效破解停車難2022-01-15
- 鴻星爾克入選2021年“誠信之星”!2022-01-15
- 菏澤農商行新興支行開展包片行政村信貸產品推介活動2022-01-15
- 鞏義市:黨員“雙報到”進社區 為民服務“不打烊”2022-01-15
- 廣東珠海1月15日新報告1例本土確診病例2022-01-15
- 大降價!阜陽即將啟動2022-01-15
- 北京專報丨國家衛健委:天津疫情仍在持續發展,西安疫情進入收尾階段2022-01-15
- 陜西對符合解除隔離條件人員 落實后續7天居家健康監測措施2022-01-15
- 信陽消防聯合多部門 開展應急實戰演練2022-01-15
- 城西區:“紅色存折”讓社區志愿服務更有溫度2022-01-15
- 乘動車忘帶身份證 可開電子證明2022-01-15
- 陜西組建2400人的省級醫療團隊 支援本土確診病例救治工作2022-01-15
- “德爾塔”與“奧密克戎”,救治有何不同?2022-01-15
- 手拉手共成長 長沙清水塘北辰小學孩子“牽手”湘西娃2022-01-15
- 抓整改 提標準 縣住建局全力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2022-01-15
- 破防了!這家山東科技企業的暖心行動2022-01-15
- 臨潼區:多措并舉助力農業復工復產2022-01-15
- “這個嘉賓思路厲害”,市消保委委員張兆安做客《海波熱線》特別節目2022-01-15
- 福州市副市長、公安局長王錫章帶隊到莆田市公安局考察調研疫情防控工作2022-01-15
- 合肥這家知名書店,新年再出發202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