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職業教育教學標準:且試且行

“德國有雙元制,澳大利亞有TAFE培訓包,可見教學標準是職業教育的必備之物。” 在近日舉行的教育部金秋發布會上,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王繼平表示,“具有中國特色、比較系統的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體系框架已基本形成。”

當前,全國共有職業院校1.23萬所,年招生930.78萬人,在校生2680.21萬人,中職、高職教育分別占我國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全國職業院校共開設近1000個專業、近10萬個專業點,遍布國民經濟各領域。

與此同時,面對產業轉型升級,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革命,中國制造2025戰略等,單純的體量龐大無法構建現代化職業教育,內涵發展和質量提升勢必將其引入新階段。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標準何談質量。”歷經從無到有,抑或多番修訂,我國職業教育領域已基本形成以專業目錄、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教學標準、頂崗實習標準、專業儀器設備裝備規范這五部分構成的國家教學標準體系。“政府主導,行業指導,學校主體,企業參與”,通過產教融合、標準共制,探索一條職業教育標準化的中國之道。

“立德樹人”是頭等大事

“我們在各個專業教學標準中都將育人放在首位,堅持培養又紅又專、德技并修、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王繼平強調“立德樹人”是職業院校的頭等大事。

新的標準體系對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給予了更多的關注。據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副巡視員葛維威介紹,從2008年起,教育部就陸續開發了中職德育、語文、數學等9門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大綱,2014年又在此基礎上啟動了新課標研制。“這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要渠道。”葛維威說。

為推進終身學習理念,中、高職專業目錄中還特設“繼續學習專業舉例”欄目,使學生能夠多渠道發展,形成“就業有優勢、創業有本領、升學有通道、終身發展有基礎”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形態。

將核心素養、“工匠精神”融入標準之中,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關鍵一步。

此外,王繼平強調,“立德樹人”在繼續教育領域也當置于“四個堅持”之首。“‘學歷繼續教育將取消,上班族扎堆兒趕名校成考末班車’是誤讀。我們強調,普通高校開設的學歷繼續教育是有條件的,其專業一定要從學校現在已經開設的全日制專業中來選擇,若是將其視為社會服務甚至營利之道,是決不允許的”。

“專業目錄是規范和指導專業設置的基礎性文件,用來引導職業院校科學合理設置專業,其更新調整也是產業轉型升級、職業發展變化在職業教育領域最直觀的反映。”葛維威說。

的確,為服務國家戰略,契合產業發展,促進就業創業,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接軌產業愈發多樣。

國家標準:且試且行

然而,光是努力培養當前經濟所需要的技術工人已然不夠,著眼未來才是大勢所趨。產業的發展和升級對職業教育提出了越來越多的新要求,也為不同區域和不同學校捕捉特色、前瞻創新預留了發揮空間。

學校可依法依規自主設置專業,于是,小龍蝦專業、火鍋學院、茅臺學院、熱干面研究院等另類小眾專業應運而生。存在即合理,這些并不“高大上”,甚至有些簡單粗暴的專業實則是對市場需求的真實回應。雖被戲稱為“奇葩”專業,但小龍蝦市場巨大、產業鏈清晰,該專業學生出路之穩定更是秒殺不少高校畢業生。

但存在也需合理。王繼平提醒,這種小眾專業、“不是不可以設,但需經過相應程序的論證,專業設置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是有科學性的,不能夠誤人子弟。”

“這一框架已經形成,并且有了一些基礎性的重要成果,但體系的具體建設還在路上,我們正逐步建立起能夠適應產業發展動態調整的機制。”王繼平強調了當前教學標準體系的階段性與探索性。

記者了解到,當前從目錄上來講,中職的321個專業中,擁有專業標準的僅有200多個,還有100多個專業需要再制定;高職的761個專業中,已制定出標準的有400多個專業,還有近300個專業需要進行完善。此外,課程、實習方面的標準還需細化健全。

同時,標準有一定的穩定性,但也不能一成不變。職業教育的特性要求相應的標準需適應產業、職業的變化發展,在總結和實踐的基礎之上,運行的過程當中,進行跟蹤陪伴式的研究,發現問題并及時進行調整。

因此,教育部正在推動將所有標準內容上網,為了便于各地各職業院校、社會各界更及時便捷地了解、查閱、使用系列標準,并指導各地在國家標準基礎上再細化有關地方標準。還要推動地方和有關部門進一步將教學標準的實施與督導評價等有機結合,鼓勵教科研機構、行業企業、社會組織、社會公眾等參與教學標準實施的監督。

關鍵詞: 教育教學 我國 標準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