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支招精準扶貧

近年來,全國政協委員肖燕(右)在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采取“稻漁共作”模式試驗成功,助少數民族群眾脫貧致富。圖為2月16日,肖燕在河口瑤族自治縣壩灑農場調研。
  新華社記者 楊宗友攝

6位全國政協副主席分別帶隊,44個調研小組,101位委員和50多位專家,先后赴15個省區市75個貧困縣,歷時4個多月,形成45份調研報告……這是全國政協3月至7月組織開展的“實施精準扶貧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監督性調研的一組數據。

當前精準扶貧的現狀如何?又有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8月28日至30日,以“實施精準扶貧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為議題,全國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在京召開,與會人員對此紛紛建言獻策。

精準識別精準施策

脫貧攻堅,首先要在“精準”上下功夫,扶貧對象的確定、貧困退出機制的完善尤為重要。

全國政協相關監督性調研報告顯示,脫貧攻堅取得了顯著成績,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比如,近年來,隨著扶貧工作的深入,“非貧困村貧困群眾脫貧問題”逐漸凸顯。據統計,全國非貧困村貧困人口占全部貧困人口的比例從2014年的45.8%上升到2016年的53.7%。深度貧困問題凸顯,貧困人口結構發生新變化,扶貧資源需要及時統籌調適。

“要樹立‘一盤棋’思想,統籌推進貧困縣與非貧困縣、非貧困村的幫扶力度、幫扶力量和時間安排,加大對非貧困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支持力度,支持非貧困縣開展涉農資金整合。”國家民委原副主任羅黎明指出。

“堅持對扶貧脫貧工作‘回頭看’,避免國家扶貧政策‘養懶漢’。”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朱維群在發言中強調。

建立完善貧困退出機制,事關脫貧攻堅的質量和成效。但目前,仍存在信息系統平臺網絡擁堵或差錯、貧困退出標準和評估考評不夠精準等問題,對此,朱維群認為,應當完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動態管理系統,完善脫貧攻堅考核評估機制,綜合考量,切實做到穩定脫貧。

面向市場產業支撐

面向市場、發展扶貧產業是實現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這一點成為委員們的共識。

“我很贊同把產業引進來,把產品賣出去,創造就業來精準扶貧。”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表示,他在新疆和田考察時發現,當地人多地少,且有大量剩余勞動力。他建議在和田地區建立產業扶貧試驗區,通過對口幫扶引導東部棉紡、襪業、服裝等產業轉移過來,以形成產業集群,解決就業問題。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吳雙戰則認為,應當下更大力氣把扶貧產業做特做優做精,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應用科技成果,創新營銷模式,開辟細分市場,延長產業鏈條,打造知名品牌。此外,在堅持市場導向的同時,也要發揮好政府引導作用,總結經驗,為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產業開發創造更好的營商環境。

有效發揮產業扶貧的作用離不開金融要素的創新運用。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建中央專職副主席宋海建議,建立“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精準扶貧模式,研究完善扶貧小額信貸政策,創新農村生產要素擔保方式等。

著眼全局行穩致遠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教育是脫貧攻堅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臺盟福建省委主委鄭建閩提出,應通過建立城區優質學校與農村學校支援協作機制、推廣遠程教學等措施,提高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提升學校軟實力。

福建省政協原副主席郭振家建議,應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重視創新創業和實踐教育,通過眾創空間、工學交替、頂崗實習、“互聯網+”等方式實現貧困畢業生就業或創業。同時,加強實用技術培訓,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1戶1人1技能”全覆蓋。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將扶貧工作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也是委員們關注的焦點。

貴州省政協原副主席黃康生建議,對生態主體功能區轉移支付、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生態護林員等方面給予重點傾斜。

關鍵詞: 政協委員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