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群體窘境:光環褪色現實“骨感”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突破54萬,歸國人數超過43萬。“以前大家會覺得海歸很厲害,但隨著海歸人數的增加和國內高校的發展,海歸的競爭力已經被大大削弱了。”一名留學歸國的本科畢業生這樣感慨道。

20世紀90年代中國出現了“海歸”一詞,意指回國積極投入市場化浪潮、進行獨立創業或者走上專業技術管理崗位的留學回國人才。然而,時過境遷,隨著國內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才需求結構的變化,今天的“海歸”們卻不得不面臨新的窘境。

薪金難抵學費

“家人供自己留學花費超過100萬元,對比自己不到6000元的月薪,要做差不多20年才能回本”,一位留學歸國畢業生說。

據《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在被調查的80后、90后留學回國人員中,44.8%的人稅后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近七成海歸認為月工資遠低于自身期望。與動輒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留學學費相比,月薪6、7千元對于不少海歸來說,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不小的距離。

高層次海歸人才不足

那么,造成這些海歸人員面臨低薪的原因何在?國內日益加劇的競爭和一些海歸自身優勢不足是重要因素。

隨著海歸人數的增加和國內高校的發展,海歸的競爭力已經被大大削弱。國內高校每年為市場輸送大批的優秀畢業生,而海歸總量近年來不斷增長,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突破54萬,歸國人數超過43萬。

然而,在體量龐大的海歸群體中,高精尖人才的回流顯示出不足。部分海歸在國外學習很松散,理論知識不扎實,修滿學分一年兩年就畢業,在面試、筆試時的表現都一般,而薪資和發展機會上期待又挺高,最后沒有被留用。

海歸專業對口度低

面對激烈的競爭和逐漸褪去的優勢,海歸人員在就業中出現專業對口度低的情況。不少公司在對海歸的接納中,語言水平是用人的第一要素,第二是專業技能,第三是性格態度,因此,語言成為海歸們就業的關鍵因素,其專業本身反而不具備明顯優勢。

首都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劉紅霞在研究中認為這屬于“匹配難”的問題。一方面,海歸自身擁有的精英情結使其在就業選擇中難以放下身段、理性選擇;另一方面,在海歸數量日益增多且高層次人才回流率低的背景下,海歸在勞動力市場中遭遇社會排斥,而用人單位在選聘海歸時更加理性、務實,不再看重海歸的身份符號,提高了聘用海歸的條件和門檻。

面對國內發展的新形勢和新的市場就業環境,“海歸”們需調整就業規劃,加強和突出自身優勢,在“骨感”的現實中充分實現價值。(林婷婷)

關鍵詞: 窘境 光環 群體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