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識別冒充公檢法電話詐騙

網絡招聘報酬豐厚、“機關”來電告知恐嚇、網購客服聯系退款……詐騙分子套路深,市民一不小心就跌入“陷阱”。17日,廣州市委政法委聯合廣州市公安局就近期多發的招工詐騙、網絡詐騙、電信詐騙等常見案例進行梳理,提醒市民提高防范意識,切勿掉落“陷阱”。

數據顯示,網絡詐騙、電話詐騙和短信詐騙分別占廣州市電信詐騙警情的62.5%、31.6%和5.9%。其中,購物交易、虛假信息和招聘求職類詐騙是網絡詐騙中最主要的類型,電話詐騙中以冒充客服和冒充關系人最為常見。

案例

女子為證“清白”被騙95萬

8月2日9時許,女事主劉某接到一自稱某快遞公司客服的電話,對方稱劉某有一個內含8個偽造身份證的快件被海關查扣了,在劉某否認后,對方幫劉某轉接至“××市××區刑偵辦公室”報案。

自稱是“××市公安局刑警”的男子接聽了電話,稱劉某不但偽造身份證,而且其名下銀行卡還涉嫌洗黑錢,并以幫劉某洗清案情為由,要求劉某接聽辦案人員“楊科長”的電話并配合接下來的工作。

稍后,一自稱是“楊科長”的男子聯系了劉某,并要求劉某登錄一個網站查看“拘捕令”,對方稱為證明劉某清白,要求劉某將名下所有財產轉移到開通網銀的工商銀行卡和中國銀行卡上,并要求劉某提供手機驗證碼和電子密碼器密碼,即刻刪掉手機短信內容。劉某按照對方指引操作后,發現卡內資金已經被轉走95萬元,這才意識到被騙。

◎套路分析

假冒公檢法來電編造罪名威脅轉賬

不法分子常冒充運營商、銀行、快遞客服,稱事主“手機欠費”“銀行卡涉案”“違法快件被扣”等,以幫事主證明清白報案為由,轉接至所謂的“公安機關”接聽。同時,假冒辦案人員,以事主的身份證、銀行卡被盜用,涉嫌事主涉黑、涉毒或涉嫌經濟犯罪,要求事主配合調查,并恐嚇事主不能告訴任何人。隨后以“資金清查”為由,誘騙事主將所有資金轉入開通網銀和電子密碼器的銀行卡,并要求提供手機驗證碼和電子密碼器密碼。

警方提醒,凡是接到自稱公檢法機關的電話,要求找隱秘地方,要求做電話筆錄,要求保密不能對任何人說,要求查看網頁上的“通緝令”“逮捕令”,要求把錢轉到“安全賬戶”或“資金審查”,要求提供銀行賬戶、余額、密碼等個人信息的,都是騙局。

案例

“客服”來退款事主“被借貸”3.5萬

7月20日10時許,事主楊某接到一個自稱淘寶商家的電話,對方稱其在店內購買的產品有嚴重的質量問題,為事主特地提供專門的退款平臺,聲稱必須按照指引操作才能順利退回款項。

事主根據對方指引,下載了多個分期借貸平臺。對方自稱這幾個平臺是商家的官方自助受理平臺,里面顯示的額度是商家的可用金額,要求事主將這幾個平臺的可用金額借貸轉入自己銀行卡后,再將產品應退金額扣除后的剩余金額轉入商家賬戶,以此完成退款。

事主按照對方指引在幾個平臺分別借貸了32449元,按照對方電話提示通過微信多次掃描對方發來的二維碼進行支付。

直到事主發現銀行卡內被扣35441元后才發現被騙。

◎套路分析

以網購退款為名誘使消費者借貸

不法分子還會以網購退款為名設下騙局,誘使消費者借貸。通過購買、竊取等非法手段獲取個人網購信息后設下陷阱,編造產品有質量問題、誤入批發客戶名單等借口令事主恐慌,以幫助事主妥善處理獲取其信任。然后騙取事主在各大網絡平臺開通借貸,將事主借貸的金額說成是自己退款的金額,以此誘導事主將多余的金額轉入商家賬戶,實際上是事主將自己借的錢轉給騙子,即使口袋沒錢也會騙事主按照指引老老實實支付完一大筆費用后焦急等待退款,不法分子卻輕輕松松拉黑斷聯。

警方提醒,接到網絡平臺客服電話,多方核實最重要,最好是通過購物網站指定聯絡工具核實對方身份,切忌跳出原有平臺進行線下交易。不掃對方發來的二維碼,不隨意填寫銀行卡等私密信息,不泄露手機驗證碼,不輕信不轉賬。(記者 吳珂)

關鍵詞: 電話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