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青蛙受罰 放飛螢火蟲何以無人管
有必要在加大重點物種的保護之時,設定一個普遍性原則,無論其是否像大熊貓那樣瀕臨滅絕,都應當一視同仁給予保護。

  ----------------------------------------------------

  5月到10月,是販賣螢火蟲的“旺季”。 被稱為“中國螢火蟲研究和保護第一人”的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技學院副教授付新華坦言:“我國螢火蟲種群總體數量下降很快,個別種類瀕臨滅絕,已處于非常危險的境況。”隨后兩周里,順豐等快遞都陸續關閉了螢火蟲活體運輸業務。(《錢江晚報》6月7日)

  一種做法一旦成為風氣,就必然引發效仿而加速泛濫。新婚慶賀、樓盤開業、大型活動甚至包括“人造螢火蟲主題公園”,螢火蟲放飛活動日益興盛,它也許提供了瞬間的視覺快感,卻加速了螢火蟲種群數量的下降。螢火蟲的保護之殤,亦是野生動物保護現狀的真實寫照。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現行動物保護措施的缺陷在于:一是保護種類有限,除了一些瀕臨滅絕的珍稀物種,其他物種往往沒有納入保護范疇;二是保護措施效果弱,被保護的種類尚且難免傷害,未納入保護的物種更難言樂觀。像螢火蟲這種雖常見卻遭受滅頂之災的昆蟲,保護措施依舊遙遙無期,誰來保護沒有明確答案。

  無保護,難免會被傷害。在民間保護組織的努力下,電商平臺將野生活體螢火蟲納入禁售商品管理范疇,快遞陸續關閉螢火蟲活體運輸業務,“活體螢火蟲捕捉——收購——線上交易——線下大量批發配送——景區或公園內螢火蟲放飛”產業鏈條受到了一定抑制。不過,僅有部分企業和志愿者參與,不能起到全面保護的效果。如果對螢火蟲的保護不形成共識,并納入法律規范的范疇,則螢火蟲加速減少的風險就難以避免。

  螢火蟲面臨的危機,是政策遲滯和生態保護意識整體缺失的真實寫照。很多情況下,等到物種到了滅絕邊緣或者已然滅絕,保護措施才姍姍來遲。此時試圖扭轉頹勢,已無力回天。目前看來,有必要在加大重點物種的保護之時,設定一個普遍性原則,無論其是否像大熊貓那樣瀕臨滅絕,都應當一視同仁給予保護。

  如果捕捉青蛙等野生動物都要被依法處罰,何以大量捕捉和交易,并公開放飛螢火蟲的行為,卻“無人來管”?設定一個普遍性的保護原則,公眾才會心中有戒,心存敬畏,而不至于有“不就捉了幾只蟲子”的僥幸。也正是保護的共識不足,保護社會意識相對淡薄,才會出現“獵殺式顯擺”。

  從抵制狗肉節到拒絕吃魚翅,以傳統習俗或者民俗為名的陋習,折射的是對動物保護意識的集體性缺失。國內外生態保護的差異,有一個十分鮮明的對比。在一些發達國家,釣魚要帶上度量衡,釣到未達標準的魚還不放生,涉嫌違法。在國內,電打、藥毒、竭澤而漁的現象仍未禁絕。整體生態保護意識與措施的差距,可見一斑。

  共識的形成,當明確一個最基本的底線。這個底線就是全面而徹底的保護,讓保護具有剛性和明確性,而不是顧此失彼的不確定或非明確。否則,遲滯的保護措施與機制,只會永遠跟在“珍稀與瀕危“的屁股后面,亦難以構建全民參與保護的格局。
關鍵詞: 螢火蟲 青蛙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