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就業1200萬 中國如何實現新目標?

中新社北京3月6日電 題:新增就業1200萬,中國如何實現新目標?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新社記者 李曉喻

2023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城鎮新增就業預期目標從去年的“1100萬人以上”上調為“1200萬人左右”。在經濟仍面臨不確定性之際,中國如何實現這一目標?

從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信息場”觀之,今年中國穩就業或將從三個方面著手。

聚焦“關鍵人群”

在今年中國高校畢業生將達1158萬人、創近年新高背景下,官方對畢業生就業問題更加重視。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及,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保障好基本民生。

根據近期官方透露的信息,發展數字經濟料將成為今年中國促進畢業生就業的一大著力點。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李春臨6日稱,將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方面發揮更大作用,鼓勵青年群體依托平臺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等。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楊曉慧認為,數字經濟在帶動大學生就業創業上有很大空間,社會各界要共同發力,實現數字經濟促進創新創業與產業機構升級有機結合,激發大學生的活力和創造力。

全國人大代表、58同城首席執行官(CEO)姚勁波建議,可通過免稅、補貼等方式,鼓勵和扶持數字經濟、網絡直播等適合高校畢業生的新興行業企業,激發就業市場活力。

扶持新就業形態

近年來,隨著數字經濟、平臺經濟興起,快遞員、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新媒體主播等新職業從業者越來越多。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建議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更充分保障,使新職業真正成為就業“蓄水池”。

全國政協委員、京東云事業部總裁曹鵬直言,當前新就業形態群體用工關系界定尚不清晰,引發勞資糾紛、社保繳納不及時等一系列問題。他建議,應完善新就業形態發展的政策體系,研究制定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公積金靈活發放制度。

全國人大代表,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也認為,應全面取消靈活就業人員參保工傷保險限制,允許以個體身份繳納工傷保險,并出臺促進靈活就業人員參保工傷保險具體舉措。

對此,官方已準備采取行動。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王曉萍日前表示,將支持零工市場建設,落實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政策。

打破不合理限制

解決就業問題除了“立”,鼓勵新業態發展以外,還需要“破”,打破由年齡、性別、婚育情況等構成的一道道“玻璃門”,使勞動力市場更加公平。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總工會辦公廳主任呂國泉指出,35歲仿佛是一扇“玻璃門”,使一些人面臨求職難、流動難、晉升難、再就業難。

他建議,應對各年齡段勞動者給予平等就業保護,要求用人單位不得將年齡作為招聘、晉升或辭退的紅線。機關單位應發揮帶頭示范作用,探索放開公務員考試35周歲限制,推動形成尊重中高齡就業者的良好社會風尚和積極心理預期。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教授甘華田認為,應加大對女性權益的保護力度,努力消除育齡婦女就業歧視。

在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中意集團董事長趙心竹看來,由于缺乏具體保護措施,社會上對“全職媽媽”或多或少存在歧視,影響其就業。她建議,應建立針對該群體的求職就業信息服務平臺,為全職媽媽營造公平、和諧的就業環境。(完)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