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聚焦:農有所保提升種地“底氣”


【資料圖】

根據銀保監會近日發布的2022年監管工作綜述顯示,截至2022年末,農業保險提供風險保障4.15萬億元,涉農貸款較年初增長13.7%。目前,我國農業保險承保主要農作物面積約占全國播種總面積的84%,承保農作物品種超過210種,基本覆蓋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和糖料、油料、生豬等主要大宗農產品,為服務國家糧食安全和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重要保障。

保障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就是保障百姓“餐桌上的安全”。我國是自然災害高發的國家,再加上動物植物疫情及其他因素的影響,糧食安全風險不容忽視。不斷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更大力度發揮農業保險的積極功效自然顯得更為迫切。2019年5月份,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標志著農業保險邁進了加速推進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數據顯示,近10年來我國農業保險年均增長率達到20%左右。

農業保險有力地保障了我國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2022年全年糧食實現增產豐收。全國糧食總產量比上年增長0.5%,糧食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與此同時,農民的農業生產風險也得到有效降低,這又為農民增產增收、激發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創造了條件。

值得一提的是,實施農業保險的過程中,財政補貼發揮出重要作用。自2007年中央財政實施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以來,隨著補貼品種的逐步擴大,補貼資金的規模也不斷提高。2021年,我國農業保險保費規模為965.18億元,為1.88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共計4.78萬億元。隨著近期中央財政向各地及中央單位下達兩筆總額達309億元的2022年保費補貼的農業保險保費補貼,中央財政累計撥付保費補貼資金年均增長較高。

不可否認,農業保險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方面,一些小農戶和規模不大的專業化生產農戶,對農業保險缺乏認知或很少有保險費補貼,難以承受較高的保險費,抑制了農業保險的實際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我國的農業保險基本上是政策性農業保險項目,各級財政提供的保險費補貼的比例很大。其結果易對商業保險公司造成市場擠出效應,從而出現“逆向選擇”,使農民的保險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對此,有必要采取措施,推動農業保險持續擴面、增品、提標,讓農民種地更有底氣。

政府要切實履行農業保險發展的責任,在加大資金保障的同時注重增強地方政府配套補貼的能力,補貼政策適當向中小農戶傾斜,防止出現強迫投保、干預定價的行為。同時,還要采取多種措施調動商業保險公司主動進入農業保險的積極性,賦予其更多的定價權和市場選擇權。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激發農戶參保的積極性。(李長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