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前,打開手機導航,不僅能夠明確所有路線,還可以根據實時流量合理規劃路線。這不但可以節省個人的時間,而且會改善整個交通狀況;公園管理機構根據數據反饋,及時調整進園數量并實時提醒游客,不僅可以減少排隊的時間,而且還會提升游客的旅行體驗。在大數據時代,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通過數據的整理和分析,可以有效地預測大眾需求,減少資源的浪費,提高社會運轉的效率,促進社會發展。阿里巴巴公司資深總監李樹翀表示,云計算將成為國家基礎設施,全面支撐網絡強國建設。
互聯網的創新帶給生活的變化隨處可見。這些細小的變化拼接在一起,便構成一幅社會治理的新畫卷。“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社會治理中的一個個難題在互聯網的創新引領下漸漸迎刃而解。
創新激發產業活力
互聯網已經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交流、溝通的工具和載體,而且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互聯網所具有的創新屬性深刻地影響了經濟產業的發展。
一方面,互聯網的創新手段催生了許多新興的經濟形態。中國信通院測算表明,2016年中國數字經濟總量達到22.6萬億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30%。數字經濟已成為近年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2016年中國數字經濟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接近70%,接近甚至超越了某些發達國家的水平。此外,共享經濟等一些新的經濟形態也在改變著產業的發展,悄無聲息間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以共享單車等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充分發揮網絡技術的優勢,開發出新的產品和服務,以創新的理念和創新的技術,帶動創新的實踐。
另一方面,“互聯網+”的創新理念為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雙翼。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的發展,已經到了轉型升級的關鍵當口,在這樣的時刻,“互聯網+”的創新理念讓許多處于瓶頸期的傳統產業看到了希望。根據埃森哲的調查,許多中國企業正在利用物聯網改善生產。幾乎所有的受訪者都表示,所在企業正評估或積極利用這些產品;近半數的受訪者確認,企業已經部署了至少一款互聯產品,其中30%表示正在評估如何利用物聯網,而另外20%則表示已經完成了評估,并在積極籌備推廣工作。互聯網不僅能為企業的發展開辟新的平臺,其創新的思維方式更能夠推動傳統企業內部生產技術和管理方式的變革,從根本上盤活傳統產業。
移動支付風生水起,一個二維碼即能網羅萬千。中國網絡技術的創新不僅讓本國的企業擁抱了新的發展機遇,也讓人民享受到便利,更讓世界看到了發展的希望與潛力。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認為,如今,中國技術創新正在經歷從局部趕超到全面趕超的過程。各國圍繞搶占世界科技和經濟制高點的競爭更加激烈,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更顯重要。國家要強大、企業要興旺、人民生活要不斷改善,必須有技術創新的支撐。回望過去幾年,中國在技術創新領域的成就前所未有;展望未來,我們有信心取得更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