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為何也“錢緊”?
整治金融亂象,防止金融行業資金空轉、自我膨脹,銀行業資產規模增長剎住快車,增速放緩
雖然業績有好轉,但在防風險、去杠桿的大背景下,靠鋪攤子、沖規模就能賺錢的“好日子”不再,不少銀行也感覺手頭“錢緊”了。
2016年底,中國銀行業資產規模躍居全球第一,擁有龐大身形的各家銀行密集出現在榜單前列,傲視全球。而今年,銀行業生存環境發生變化,監管部門大力整治金融亂象,防止金融行業資金空轉、自我膨脹,特別是嚴查銀行業同業、理財和表外業務,銀行業資產規模增長剎住快車,增速放緩。
“通過大力整治銀行業亂象,資金‘脫實向虛’勢頭得到初步遏制。”最近,銀監會主席郭樹清介紹,今年以來,銀行業同業資產和負債開始雙雙收縮,各減少了2萬億元左右,理財產品增速大幅放緩,委托貸款增長自2008年以來首次出現下降。
強監管帶來的影響也清晰地寫在銀行三季報上。中銀國際報告顯示,行業規模增速持續下行,三季度銀行業整體規模增速較二季度繼續下行,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商行規模同比增速較二季度末分別下降0.3、1.7和1.8個百分點。其中,中信銀行三季度末的資產規模比去年有較大幅減少,“縮表”規模達3941億元。
與此相對應的是,銀行存款規模增長略顯乏力。“銀行傳統的存款來源面臨分流,加之今年監管部門加強對理財和同業業務的監管,導致一部分銀行負債來源大幅降低,同時企業存款也不是很穩定,今年銀行存款壓力不小,資金比較緊張。”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說。
銀行“缺錢”,在三季報上有所顯現。向中央銀行借款、拆入資金等短期負債同比增速較快,是部分銀行負債規模增長的主要源泉。如五大行中的農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借款同比增長24.88%,平安銀行向中央銀行借款同比增長985.61%,拆入資金同比增長246.19%,南京銀行拆入資金同比增長135.51%。
銀行風險怎么看?
從“雙升”到“單降”,資產質量向好趨勢進一步鞏固,但要警惕流動性風險
平衡收益和風險,是銀行經營的本質。對于銀行來說,能不能重溫過去的“好日子”,有效防控風險是關鍵一環。
銀行業的風險狀況到底怎么樣?最近銀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銀行業資產質量保持穩定,不良貸款率比年初下降0.04個百分點,關注類貸款率比年初下降0.47個百分點。9月末,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13.3%,撥備覆蓋率179.5%,流動性比例48.3%,均保持較好水平,銀行業抗風險能力增強。
“資產質量向好趨勢進一步得到鞏固。三季度,大型商業銀行從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雙升逐步變成不良貸款率單降,從‘雙升’到‘單降’是一個比較可喜的變化。”董希淼說。
“由于今年我國宏觀經濟基本面表現良好,加之商業銀行前幾年不良資產暴露較充分,銀行業不良資產壓力緩解。從上市銀行三季度披露的數據看,年內大部分銀行不良率穩步走低、不良貸款余額增幅有所降低,其中一些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也呈現下降趨勢。前期撥備計提較充分的上市銀行,其撥備計提力度隨資產質量好轉而有所降低,對利潤增長帶來正向貢獻。”仇高擎說。
盡管風險有所緩釋,但仍不可掉以輕心。董希淼說,從已公布三季報的上市銀行經營情況看,上市銀行整體運行穩健,風險可控,但仍需重視銀行流動性風險,目前,銀行負債來源主要還是短期負債,即一年期以內的存款、應收票據、應收賬款等,這樣的模式恐怕難以持續支撐較長期限的銀行資產,即一年期以上的信貸業務等。下一步,銀行需要優化資產和負債的期限結構,增強主動負債能力。
董希淼建議,未來還得關注信用風險,進一步加強信貸風險管控,減少其對凈利潤的侵蝕。
■鏈接
三季報全部出爐——
上市公司業績向好
截至今年10月31日,滬市1368家上市公司如期披露三季報,深市共有2051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第三季度報告。數據顯示,滬深兩市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整體態勢正在形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進一步顯現。
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實現雙增,實體經濟增長內在質量明顯提升。據統計,滬市公司前三季度合計實現營業收入20.67萬億元,同比增長17.67%;實現凈利潤2.04萬億元,同比增長16.68%,近六成公司實現增長。其中,實體經濟穩定增長,非金融業上市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6.08萬億元,凈利潤0.76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1.29%和39.52%。深市上市公司平均實現營業總收入35.23億元,同比增長25.6%,平均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58億元,同比增長25.93%;剔除金融業,單家公司平均營業總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增長25.79%和29.4%。
國企改革成效顯著,民營企業活力繼續顯現。前三季度,國有經濟布局加快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持續推進,極大激發了國有經濟的活力、動力和潛力。前三季度,滬市國有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7.69萬億元,同比增長15.41%;實現凈利潤1.82萬億元,同比增長14.78%。民營企業繼續保持發展活力,共實現營業收入2.97萬億元,同比增長33.21%;實現凈利潤0.22萬億元,同比增長35.44%。
中小板公司通過內生增長、外延擴張加速實現產業升級,創業板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高速發展。中小板作為培育行業龍頭和領軍企業的搖籃,聚集了一大批細分行業優秀公司,發揮了良好的示范引導作用,逾六成公司實現收入、利潤雙增長。前三季度,中小板公司業績穩中有升,平均實現營業總收入30.31億元,同比增長27.33%;凈利潤2.28億元,同比增長23.29%。創業板保持快速增勢,前三季度創業板上市公司平均實現營業總收入10.83億元,同比增長32.77%,其主要增長動力來源于戰略新興產業的高速發展。從細分行業看,新能源汽車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新能源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增幅表現突出。
上市公司全年業績預計向好。截至10月31日,深市共919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17年度業績預告。主板27家披露2017年度業績預告的公司中,有74%的公司預計業績同向增長或扭虧為盈;中小板883家披露2017年度業績預告的公司中,有87%的公司預計業績同向增長或扭虧為盈;創業板9家披露2017年度業績預告的公司中,有89%的公司預計業績同向增長或扭虧為盈。披露業績預告的深市上市公司近八成預計2017年度業績上行,全年業績預計持續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