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之上,一根鐵索橫跨兩岸,或以皮帶系腰間,或以方框載貨物,借傾斜之勢滑越至彼岸,稱為溜索。至今,這仍是我國部分偏遠山區群眾重要的渡河方式。 近幾年,四川投入12億多元全面推進溜索改橋,規劃的77個項目除3個工程量較大正在實施外,其他均已完工。當地老百姓從此徹底告別溜索,真正用雙腳走出大山,踏上脫貧奔小康的新路。 “兒孫再也不用滑溜索了” 42歲的王文翔,從來沒有經歷過這么熱鬧的春節:鄉里出嫁多年的女子回來了,許久未見的親人回來了,進城打工的年輕人也回來了……還有不少小轎車、摩托車開進村里的院壩,家家戶戶都坐了好幾桌。 此前,因為一條雅礱江,他所在的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健美鄉已經和外面分隔了太久。“我們小時候過河都是靠渡船,后來才有了一根溜索。”王文翔說,“沒有橋,想出的出不去,想回的回不來!” 以前的健美鄉,出門靠步行,運貨靠馬幫,到最近的集市也要走兩天的山路。渡船危險,溜索也不夠安全,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家一輩子都沒到過對岸。直到去年8月,一座跨江大橋拔地而起,健美鄉不再是“孤島”。 新修的健美鄉大橋寬7.5米,跨度163.5米,是一座標準的公路橋。“我們都滑了幾十年,不想兒孫輩再滑了,現在真的實現了。”王文翔說,這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剛通那幾天,鄉里的人都要到橋上走一走,像過彝族火把節一樣高興。 “走出大山生活更有奔頭” 溜索改橋不僅改變了老百姓的出行方式,更打通了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成為邊遠山區群眾脫貧奔小康的助推器。 健美鄉黨委書記高德彬介紹,以前物資流通全靠肩扛馬馱,當地農民種的核桃和花椒必須先曬干了才能運出去,成本高還賣不起價。而由于山路太遠,農民養的豬和羊既不敢宰了去集市賣肉,因為可能在路上就壞了,也沒法直接把活的豬和羊趕到集市。 如今橋有了,通村公路也修好了,種的養的都更容易變成錢。“收購的商販直接把車開到家門口。”王文翔說,以后再也不怕李子、桃子爛在路上,喂的豬也不用全部做成臘肉,還可以直接送到縣城去賣個好價錢。 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石灶鎮紅花村,也曾因為溜索無法運送大宗物資,失去產業發展良機。隨著去年溜索拆除以及紅花大橋的建成,情況有了轉變。村支書張傳義說,溜索改橋后,村里成為一家丹參加工廠的原料供應地,不僅規模化種植有了方向,還能增加農民收入。 “橋修通了,人心就通了” 年還沒過完,涼山州布拖縣馮家坪金沙江溜索改橋施工點已經陸續有人返回。“時間緊、任務重,我們必須提前做好準備,等節后工人一集中就馬上開工。”項目指揮長楊朝富說,這座橋涉及兩岸近5萬群眾出行安全,要爭取在明年春節前修通。 溜索改橋是改善邊遠深山沿江沿河地區對外交通條件的重要舉措,也是黨和政府下決心推進的重大民生工程。有關部門及施工單位明確責任分工,加強督察協調,確保工期不誤、質量過關。 涼山州交通運輸局副局長林芳表示,當地針對溜索改橋專門成立領導小組,落實專人跟進,不定期對建設項目質量、安全及進度進行抽查,努力為老百姓修放心橋、筑放心路。 楊朝富說,工程都在山里,大型設備進不去,施工難度大,雨季斷路塌方是常有的事,材料經常在路上一耽擱就是半個月,“但工人們一年320多天在工地,一天干10多個小時,就是為了橋早點通,讓老百姓早點走出大山,早日脫貧奔小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