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期收益18%實際為“零” 上海消保委:耍流氓 河南百人聚眾斗毆 “不說明實現概率,只宣傳所謂的預期收益率、最高收益率,就是對消費者耍流氓!”針對銀行理財產品存在的問題,上海市消保委副秘書長唐健盛表示:銀行在設計產品時應少玩點技術,多講點良心,要對消費者負責。 此話一出口,圍觀群眾就呼拉拉地湊過來:啥情況讓上海消保委怒不可遏,連“耍流氓”這樣的字眼都拋出來了?也有人心里開始“敲小鼓”:年前發了不少獎金,手頭閑散資金較多,正打算過了年買個理財產品啥的。可這銀行理財產品靠譜嗎,還能不能買了?您的關注,就是我們的動力!財辣姐采訪了相關部門和專家,感覺這事還真挺棘手的。 收益率“看上去很美”,實現起來卻很難 引發上海消保委憤怒的,是一些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不靠譜。上海消保委聯合上海師范大學商學院課題組做了一項調查, 結果顯示:17家商業銀行去年上半年到期的一些理財產品,最高預期收益率與實際收益率差距太大,簡直就是拿消費者“開涮”。 比如,華僑銀行的一款股票掛鉤理財產品,預期最高收益率18%,預期最低收益率0,實際收益率為0; 江蘇銀行的一期“聚寶財富專享4號”產品,預期最高收益率為18.5%,預期最低收益率為1.5%,實際收益率為1.5%; 光大銀行一款掛鉤黃金的理財產品,預期最高收益率為17.25%,預期最低收益率為2.25%,實際收益率為2.25%。 您看出來了吧?這些理財產品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把預期最高收益率標得老高,而消費者真正的回報,是那個最低收益率!對此,很多消費者難以接受,認為我買理財產品,就沖著最高收益率去的,即使達不到最高,收益率居中總行吧?最高的預期是18%,最后實際收益為“零”,這也太糊弄人了! 這種情況并非個例。調查顯示,有1/3的理財產品是以“最低預期”收場,而能達到“最高預期”的產品,連4%都不到。也就是說,最高收益率是一個難以企及的“預期”,基本上都實現不了! 上海師范大學商學院副教授楊寶華說,“最高預期收益率”看上去很美,但在實際上實現的概率很小。比如,有的產品最高收益率是15%,但銀行模擬測算的實際預期收益率多集中在2%的水平。一般投資者尤其是老年人,被最高收益率吸引,結果卻大失所望。 管住銀行的“套路”,還得靠制度 然而,對于消費者的這些抱怨,銀行并不認賬。因為按照相關規定,理財產品可以承諾保本,但不能承諾固定收益,這是與儲蓄或買國債的最大區別。理財產品的回報率,通常是與某類資產掛鉤的,包括與外匯、指數、股票或商品掛鉤等。由于掛鉤資產在市場上起伏不定,相應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就存在不確定性,只能用預期收益率來表述,給客戶在購買時提供參考。 而且,這個預期收益率只是個參考,并非是對客戶的承諾。就算達不到,客戶也不能向銀行“興師問罪”。況且,銀行還給出了最高和最低兩個“預期”,實際收益率沒出這個圈,說明“預期”準確,沒毛病啊!別說實際收益率沒“出圈”,就算比“最低預期”還低,銀行也沒有任何責任! 銀行說的這些,也是實情。因為,市場波動誰也說不準,“預期”就是一個大致的估算,能不能實現誰也保證不了。可是,這就能成為銀行隨便“預期”的理由嗎?甚至靠拔高“預期”推銷產品,誤導消費者? 這還真問到點子上了!要不怎么說銀行“套路”深呢,本來“預期收益率”是個參考指標,但現在銀行把參考區間拉大了:收益率可能是18%,也可能是0%。這一腳天上一腳地上的,消費者還怎么參考?完全沒有參考價值啊! 實際上,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并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它是有一定的依據和一整套算法的。那請問銀行大佬們:目前,市場上大部分銀行理財的收益率在3%—5%之間,那18%的“預期”是怎么算出來的?實現的可能性有多大?難怪上海消保委光火,因為真實統計下來,這些所謂的“最高收益率”實現的可能極小,就像扔一個硬幣,預測的不是正反面的概率,而是硬幣豎起來的概率!這么小的概率,跟天上掉餡餅有一拼吧? “這樣的做法顯然是不誠信、不靠譜的,銀行更應該少講些數字、多講點良心。” 唐健盛表示,產品預期收益率產生誤導,投資管理過程不夠透明,信息披露不夠規范等,是銀行理財產品存在的主要問題。 可是,光靠銀行“講良心”,肯定是不能解決拔高“預期”的問題。保護消費者權益,防止銀行濫用規則,最終還得靠制度。有學者提出,理財產品的“預期最高收益率”,應當標明實現的概率有多大,以利于消費直接作出判斷,這個最高“預期”是不是靠譜。 這是一個思路,但仍然管不住“拔高”問題。因為“預期”本來就是預測性質的,再讓銀行對這個“預測”進行預測,準不準銀行還是沒責任,老百姓卻被繞暈了!最根本的辦法,還是不讓這種被拔高的“預期收益率”出臺,避免消費者受到誤導。比如,實現的可能性小于10%,就不能作為“最高預期收益率”! 當然,消費者自己也要清楚風險,理財產品是不保收益的,不管銀行“吹”得有多高,購買時也要貨比三家,市場上大多數理財產品收益率是多少?這家銀行以往的產品收益情況如何?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如果預期收益率高得離譜,您千萬別見錢眼開,還是多打幾個問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