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上海的每一個理由又一老兵被困印度
徐錦江是典型的上海知識分子,知性、儒雅、敏銳、低調,說話從容,笑口常開。他畢業于復旦大學,先后在《解放日報》夜班編輯部、《支部生活》編輯部、文藝部擔任編輯記者。1992年至1993年受報社派遣赴廣州籌建《解放日報》駐廣州辦事處暨記者站,這在他的散文《回頭是家》里有生動有趣的描寫。之后,他和朋友一起籌建創辦了上海灘當年人手一份的《申江服務導報》。
記得1997年《申江服務導報》才問世時,大街小巷,一夜梨花開,新奇的排版、靚麗的色彩、海量的信息,讓人一下大開眼界,愛不釋手。那正是紙媒的黃金時期。可以想象,錦江和他的朋友們意氣風發、氣宇軒昂走在上海灘的樣子。
我和錦江初識,是借朋友聚會的機緣。我是新聞專業畢業,與新聞界的朋友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我喜歡他們貼近生活、充滿朝氣的神態,喜歡他們身上散發的那種油墨清香。這種清香帶來生活的質感,讓我們感覺到每天發生在我們身邊五彩繽紛的事情。錦江那時已主持報社的工作,但給我的印象還是記者味兒濃郁,有一種曾經滄海的感覺。現在讀了他的散文,才比較了解他的內心世界和對生活的敏銳觀察。特別是他對生于斯長于斯的上海的細膩情感。
從錦江的散文中,可以感受到他的歲月痕跡和心路歷程。從一個上海少年,到名牌大學學生,再到報社記者,其間有歡樂,也有失落,更有些許的感傷;他曾經漂泊,曾經向往,也曾經寂寞;他交友甚多,五行六業,千姿百態,有飛黃騰達之人,有市井百姓,也有業界奇人。
看錦江的散文,猶如走在中國城市的街道上,身邊走過許多似曾相識的人,他們的歡樂和憂傷,也是我們共同的情感。在眾多的文章中,我比較偏愛錦江關于上海的篇幅。白描的手法,淡淡寫來,人物親切,故事生動,有歷史沉淀,有當今風情,讓我這個喜歡上海的新上海人,也學到了許多過去不曾知的細節,有了許多過去不曾有的感受。
《愚園路上》里有關于上海小馬路、小弄堂的故事。錦江所寫的,與我的家鄉杭州市井有些相似,南方的城市,多雨的天氣,奔跑的孩子,糯軟的叫賣聲,喚起我們共同的回憶。那些時光永遠不會再回來了,但我們的筆可以記下這些歲月的印記,可以讓我們的后代看到這些,讓他們知道這個城市曾經有的樣子,曾經有過這樣的生活方式。這是文學的力量。錦江是用記者的筆,用文學的手法,在記錄一個城市的過去,也在展示一個城市的未來。
在《愚園路上》這本散文集中,我們可了解這條路的歷史。錦江所記錄的歷史,讓我大開眼界。一條我們經常走過的路,卻有這么多如煙往事,這么多人情世故,這么多人間傳奇,這么多藏龍臥虎。大上海,就是如此神奇,寫不盡道不完。這就是“魔都”的魅力所在,神奇所以。
喜歡上海有很多理由,但與錦江認識,讀錦江的書,也是讓人喜歡上海的理由之一。
我準備去愚園路上走一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