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中旬,中原大地上8000多萬畝小麥正在茁壯成長,萬頃良田寫滿綠意。 “未來五年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全國領先’‘建設現代農業強省’的目標。”河南省委書記謝伏瞻提出。省長陳潤兒在河南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上強調,要深化“三農”改革發展,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民增收。 在這個正孕育希望的地方,記者對河南是如何扎扎實實地穩坐了“中國糧倉”、農民收入因何連續增長、農村環境怎樣持續改善等問題進行了探訪。 農業提效:穩定提升糧食產能,調整優化生產結構,建設現代農業 一直以來,河南省把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基本政治責任扛在肩上,認真實施國家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向耕地要產能、向科技要產能。2016年全省糧食產量達到1189.32億斤,連續11年超千億斤,是歷史上第二個高產年。 “河南用全國1/1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1/4的小麥、1/10的糧食,除滿足1億人口的糧食需求和加工企業的原料需求,每年還向國家貢獻400億斤以上的商品糧及其制成品。”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介紹,在全國糧食生產中河南的地位不可替代。 多年來,河南持續推進高標準糧田建設,保糧食產能也有底氣。去年新建高標準糧田755萬畝,累計建成5357萬畝。同時,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提高機械化、科技化水平,實現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促進糧食綠色高產高效,打造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有旱澇保收的噸糧田,加上先進技術的配套,到2020年河南達到13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的承諾就有了保證。”郭天財表示。 “懂得科學種田,咋弄都能增產。”滑縣萬古鎮種糧大戶杜煥永說,通過測土配方施肥,化肥少投入了,糧食還增產了。43歲的杜煥永算是服了農技的力量。據了解,去年,河南省累計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9340萬畝,畝均減少不合理用肥1.24公斤。 農業提效怎么提?延津縣也給出了答案,全縣優質強筋小麥50萬畝。原屬于黃河灘區的萬畝連片耕地,讓當地農民實實在在地撈到了好處。“優質強筋小麥的產量和普通小麥相當,但每斤價格比普麥高1毛多錢,現在種優質麥的勁頭是越來越足了。”延津縣司寨鄉平陵村的農民張文明說。 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河南也一直在努力著。去年,全省秋糧播種面積持續穩定在7000萬畝,其中玉米播種面積較上年減少,大豆面積較上年明顯增加,谷子、紅薯等耐旱作物適應性種植有所擴大,秋糧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今年,河南省將以“四優四化”為重點,面向市場多樣化的需求,從發展大宗普通農產品向發展優質小麥、優質花生、優質草畜、優質林果轉變,從分散經營、粗放管理、低端加工向布局區域化、經營規;、生產標準化和發展產業化方向轉變。 農民增收:加強農民職業培訓,激活農村資產,增加農民收入 自2012年開始,河南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讓職業農民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洛陽通過農民田間學校讓農民就地就近參加學習,在干中學、在學中干,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農時季節緊密結合,來推進全市農業結構調整、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和職業農民創業創新。”洛陽市農廣校校長馬會麗說。 去年,河南省認定新型職業農民近3萬人,共安排培育5萬余人。夏邑縣的王飛通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系統地學習了農業技術和經營管理,并成為當地農業發展的領頭人。“除了解決誰來種地外,通過培訓得到綜合素質的提升,新型職業農民將更快更好地應用農業科技,同時也會成為農業新技術、新理念的實踐引領者。”河南省農業廳科教處處長胡若哲說。 河南省還不斷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新型經營主體重視市場,減少了種植的盲目性,還能減少投資,增加收益。”蘭考縣信禾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沖亞說。目前,河南省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20萬家,經營耕地面積1666萬畝。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流轉速度,推進了三權分置改革進程。目前,在全省1.2億畝耕地中,已流轉3913萬畝。“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所有權和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進展順利,80%的家庭承包耕地確權到戶,證書正在有序發放。”河南省農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 河南省還啟動了首批宅基地A類復墾券拍賣,以每畝30萬元的“封頂價”成交。臨潁縣開展的“土地銀行”試點,融資支持農業新型經營主體2.43億元。積極開展“兩權”抵押貸款試點,探索“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模式,盤活資產,增加了農民財產性收入。同時,河南省還通過提升農產品品質、品相、品牌,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 農村更美:完善農村基礎設施,讓農民在農村生活更加舒坦 “通過發動村民集資集勞將可掩埋的垃圾填坑造地后建成了占地10畝的村民廣場,現在廣場成了村民健身娛樂的好去處。”永城市演集鎮劉莊村黨支部書記王紫效說,農村人居環境改觀后,文體娛樂設施多了、群眾擁護點贊多了。 河南省通過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重點實施農村暢通、環境凈化、鄉村綠化、村莊亮化、農村文化五大工程,加快綠色村莊創建步伐,建設了一批美麗宜居小鎮、美麗鄉村。 去年,河南省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省新改建縣鄉公路和通村公路1.3萬公里,完成100萬戶農村居民“低電壓”治理,1083個行政村的飲水安全條件進一步提升,改造農村危房15萬戶。如今的河南農村,道路變寬了,電壓更穩了,飲水更安全了。 與此同時,農村公共服務也在加速發展。去年,全省174個縣級醫院、婦幼保健院、鄉鎮衛生院和299個農村基層綜合性服務中心建設完成;市縣鄉三級平安建設視頻監控平臺全面建成,村(社區)覆蓋率達90%以上;農村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覆蓋率達到40%。 隨著強農惠農政策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向農村延伸,基本公共服務不斷向農村傾斜,廣大農民真切享受到了發展成果。“村里實施了多個扶貧項目,經濟狀況大有起色。”蘭考縣南彰鎮裴寨村已經脫貧的村民張先義說,現在的日子過得越來越舒心了,看病有醫保,辦事到綜合性服務中心方便快捷。 河南省還不斷開展“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加快發展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等新業態新模式,積極融入互聯網大潮,新型經營主體在生產、銷售等環節不斷提升競爭力。“靠著網上發布供求信息,再不用擔心蘋果沒地方賣了,都在還沒熟時就被預訂了一大部分。”陜州區西張村鎮西陽村的王鎖熬說起電商頭頭是道。 現代化的農業機械在田里噴防,農民開著私家車從城里歸來,鄉間道路上保潔員正在清潔路面……在廣袤的中原大地上,農村改革不斷深化,農業發展的華章不斷續寫,隨著一項項惠農政策的落地,農村人口的幸福感正不斷攀升,一幅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的絢麗畫卷正在次第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