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歲了,慢性肺部疾病讓龔福林反復咳喘了20多年,心臟也不好,還有高血壓。以前都得去村衛生室或鎮衛生院量血壓、測血糖,買藥打點滴,但現在,老龔只需在家給村醫董福勤打個電話,就能享受上門服務。 老龔是安徽省天長市萬壽鎮張安村村民。從2016年開始,天長市開始實行“家庭醫生簽約模式”,通過村醫與村民簽訂協議,村民可以選擇免費或者有償的方式獲得村醫的上門服務,量血壓、測血糖,治療感冒咳嗽這種小毛病,不用出門就能解決問題。 今年2月初,老龔病情突然加重,發燒、咳痰甚至呼吸都出現困難。老龔拿著轉診卡來到天長市人民醫院,還沒掛號排隊,醫院的劉強醫生就已得知消息,拿著他的病歷為他安排好檢查,辦好住院手續。 原來,天長市以縣級醫院為龍頭,上聯三甲,下聯鄉村,建設“醫共體”,探索分級診療服務模式。在“醫共體”內部,患者病歷可以在各個醫院實時傳遞,開具基層衛生院的轉診卡,患者前往縣級醫院就醫,直接進“綠色通道”,無需掛號排隊。 生病多年,醫院去了不知多少次,以往出現類似情況,怎么也要花上七八千元,即便扣除醫保費用,對一個普通農村家庭來說,也是個不小的數目。而老龔這次住院,自付費用也就1000元左右。劉強介紹,天長市人民醫院實施規范化治療,不同的病情,根據不同的臨床路徑,每天做哪些檢查,用什么藥,怎么護理,何時出院,都清清楚楚,醫生不得私自要求病人檢查或者用藥。“以往像龔福林這種病情,醫生可能會開一些輔助性藥物,價格都比較高,F在這種情況在我們醫院已經沒有了。” 但接下來的事情,老龔家人又不解了。“醫生講,再過幾天就可以把老人接到鄉鎮衛生院了。”老龔兒子龔平說,“哪有病還沒好就把病人往外趕的?” “我們把基本恢復的住院病人轉到本鄉鎮衛生院進行康復治療,一方面考慮縣醫院床位緊,另一方面鄉鎮衛生院完全有能力承擔病人的后續治療,并且,無論是費用還是看護,病人壓力也更小一點。”天長市人民醫院副院長王浩說。 到了萬壽鎮衛生院,老龔成為王錦山醫生的病人。“龔福林這種情況需要時間恢復,我們會根據縣里醫院開具的藥物處方和健康處方,對他進行吸氧、消炎等方面的治療,對家屬提出看護方面的建議。目前衛生院處理這些完全沒問題,會盡可能為病人考慮周到。”王錦山說。 到了鄉鎮衛生院,萬一病情再出現反復怎么辦?老龔家里人還是嘀咕。劉強告訴記者,以老龔這次治病為例,到了鄉鎮衛生院,按照市“醫共體”規定,他仍然會通過王錦山或者董福勤實時了解老龔病情,如有必要,還會直接到鄉鎮衛生院坐診和檢查。 “現在父親的病情已經明顯好轉,燒退了,也不怎么咳嗽了,”龔平告訴記者,“醫生說,再過一個星期左右就可以康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