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亂加價病在壟斷

最近,“不加價約不著車”成為消費者使用網約車時最多的吐槽。不管是車流不息的早晚高峰,還是道路暢通的平常時段,不加個50%左右就鮮有司機接單。以至于很多人調侃,“滴滴一下,馬上出發”如今已變成“滴滴一下,馬上加價”。

詼諧的段子點出了現實的尷尬,當初打著“分享經濟”“用戶至上”等旗號的網約車平臺,如今卻加劇著打車難、打車貴,用戶體驗急轉直下。究竟是誰讓我們的出行變得不再美好?滴滴給出了“人多車少、供不應求”的理由,并稱車費是根據市場供需計算得出。如此解釋頗給人一種“你是老大,說什么都對”的無奈。

數據顯示,滴滴通過一系列的合并、并購,已在中國網約車市場形成事實上的壟斷。在一家獨大的市場格局下,處于絕對優勢地位的企業掌握了整個行業的定價權與控制權,恃“大”而驕、任性加價也就再自然不過。

壟斷的弊端顯而易見,但滴滴能夠在短短幾年迅速做大、直至獨占鰲頭,著實值得反思。事實上,早在滴滴、快的兩大巨頭合并之時,市場上關于它壟斷后可能提價的擔憂就已存在。只是大家沒料到,這樣的場景來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猛。在完全開放的經營領域,避免壟斷是基本的“游戲規則”。在這個問題上,有關部門必須主動作為,國際上也不乏這樣的例證。

1984年,鑒于AT&T公司長期壟斷長途和本地電話市場,美國司法部依《反托拉斯法》強制令其拆分,讓美國電信業重新進入競爭時代;2001年,因在Windows操作系統中“強制捆綁銷售”IE瀏覽器,微軟被司法部指控違反《謝爾曼法》,最終被要求與第三方公司共享API。這種反壟斷的堅決態度和決心,無疑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充分的競爭更有利于保障消費者利益。尤其是不涉及國家經濟命脈,又與百姓生活緊密相關的民生領域,更需要“你追我趕”的競爭壓力來確保市場活力與供給質量。“之所以相信市場經濟,主要原因是市場鼓勵了自由且有效率的競爭”,因此,一旦有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減少消費者福利,我們就要堅決反對。無數事實證明,只有在競爭環境里,生產者、經營者才會有動力與壓力去改善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用戶體驗、提高管理效率。只有當消費者的效用越來越大,整個市場才會變得更加高效。商務部日前表示已多次約談滴滴,并根據反壟斷法等法規對其與優步中國合并一事依法進行調查。實際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但我們期待借此契機,中國反壟斷的步伐能夠加快提速。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