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上架設輸電線路有多辛苦? 帕米爾高原上的勞動者掃描

云端上架設輸電線路有多辛苦?看看在24米高鐵塔上工作的楊昌林就知道了。平均海拔近4000米的施工作業區,夾雜著細小雪粒的強風不斷吹著他黝黑的臉龐。

11月底,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帕米爾高原早已被白雪覆蓋。天還沒亮,楊昌林就已和工友去往施工現場,他們要做的,是在高山與峽谷之間架設一條通往昆侖山深處的輸電線路。

今年7月,總投資1.09億的瓦恰-馬爾洋35KV輸變電及配套工程開工。工程建成后,將以大電網延伸方式解決新疆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馬爾洋鄉3個行政村、194戶人缺電難題。

作為高空作業者,37歲的楊昌林每天都要數次爬上被寒風“冰封”的鐵塔。為了方便作業,爬上鐵塔后,他換上薄手套,保持手指靈敏度的方法也很簡單——搓手和哈氣。

“在高原,走上兩步都要大喘氣,更別說爬高塔了,這要放到平原,也就是一口氣的事,現在中途卻最少需要休息一次。”楊昌林說。

為了趕在12月24日通電,楊昌林和工友每天都會在施工現場吃午餐,“每次吃飯都要和時間賽跑,吃慢了,風就會把飯菜吹涼了。”

在氧氣含量只有平原70%的高山峽谷架線,施工現場負責人蔣小剛最清楚項目施工的難度。“工程近80%都是拐角,還需要翻越兩處海拔4400米以上的雪山達坂,最高海拔超5000米,落差極大,架線難度大,施工不僅要面對復雜地形,還要隨時小心落石。”

“我和工友都是四川人,能吃苦,雖然這里常年刮風、沒有信號,還有令人窒息的高原反應,但待得時間久了,我們也能習慣。”從事高空作業近20年的楊昌林說。

隨著工程項目不斷推進、轉換地點,楊昌林和100多名奮戰在高原的勞動者,就像天空中遷移的候鳥。

“我們一年回一次家,賺的錢基本都給家里寄去,以彌補常年在外對家人的虧欠,尤其是兩個沒有成年的孩子。”楊昌林說,去年,妻子帶著兩個過暑假的孩子來新疆看他,賢惠的妻子不舍得花錢,硬是在工地待了一個多月,甚至連喀什市都沒去過。

“出門在外,也不想讓家人知道自己工作的危險,總是克制少打電話,但有時候工作越累就越想家。”楊昌林說,因為當地沒有信號,他想打電話只能每天收工后走幾公里路去鄉上找信號。

一個月后,他們架設的輸電線路就將通到馬爾洋鄉,光亮也將延伸到祖國邊陲高原的偏僻鄉村,那兒的牧民將告別牛糞取暖、酥油點燈的歷史。那時,也是楊昌林和工友結束一年忙碌、回四川老家與家人團聚的時刻。(新華社記者高晗)

關鍵詞: 帕米爾高原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