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吃上生態飯:牧民老滿在庫布其沙漠養了蟹

牧民老滿今年賣了100多頭牛,但這并不是他家的全部收入,因為家里養的蟹還會有一筆進賬。

51歲的老滿名叫那仁滿達呼,家住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呼和木獨鎮巴音溫都爾嘎查,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養牛大戶,周圍的人都愛叫他“老滿”。就是這樣的一個養牛大戶,從去年開始在庫布其沙漠深處養起了螃蟹。

說起老滿家的螃蟹,還得從杭錦旗引黃河凌水進沙漠講起。

老滿的家在比鄰黃河的庫布其沙漠腹地,常年缺水是他以前最頭疼的事兒。“沙漠里有幾個自然形成的柴達木,牲口喝水靠它,人喝水只能靠打深井,風沙一大,水就少了。”老滿說。

老滿口中的“柴達木”是蒙古語的音譯,意為“低洼、有水、長草的地方”,是沙漠里僅有的綠洲。而沙漠北邊的不遠處就是黃河,流經的杭錦旗是黃河流域流經最長的旗縣,每年長達120天左右的凌汛期給沿岸地區帶來了極高的災害風險。

一邊是水害,一邊是沙害。沙會掩水,水能潤沙。如何讓兩者達到一個平衡,杭錦旗人開始了認真的思考。

經過調研論證,2014年凌汛期,杭錦旗利用黃河南岸總干渠和牧業分干渠,首次將凌水成功引入了庫布其沙漠腹地。“在黃河凌汛高水位時將凌水引入沙漠低洼地,進而形成水面,以此來改善沙漠生態環境,達到減輕防凌壓力和治沙的雙贏目的,變水害為水利。”杭錦旗水利局局長劉海全說。

2014年引水嘗試的成功,讓杭錦旗人看到了治沙防汛的新希望。

2015年至今,杭錦旗已累計分凌引水近2.1億立方米,顯著地減輕了凌汛壓力。不僅如此,如今的庫布其沙漠腹地形成近20平方公里的水面和近60平方公里的生態濕地,有20多種植物自然恢復生長,10多種水鳥在這里長期棲息。

“目前杭錦旗在庫布其沙漠形成了沙水相連的自然生態格局,促進了生態系統的恢復,而且也為周邊農牧民帶來了顯著的收益。”劉海全說。

曾經惡劣的生態環境讓很多牧民不得不退出沙漠。如今,生態的恢復吸引著牧民重新回到沙漠,回到“柴達木”變多的沙漠。

曾經老滿家只能養幾十頭牛,而現在他的養牛規模已經達到了700余頭。老滿算了一筆賬,現在養牛規模翻了好幾番,一頭牛平均可以賣1萬元,收入也是翻番地漲。“有水了,有綠地了,我就能養更多的牛了。”老滿說,“這樣的養牛規模在過去可是真的不敢想。”

讓老滿以前不敢想象的不僅是養牛的規模,還有在沙漠里養殖水產。

老滿家有8800畝草牧場,這其中有近1000畝“柴達木”。看著越來越多的水,身為牧民的老滿琢磨起了水產養殖。“2016年我嘗試在水里養魚,可是水域面積太大,我缺少養殖經驗,好多魚都游跑了。”老滿笑著說。

去年,老滿和專業的養蟹人合作,在自家的“柴達木”試著養起了螃蟹。“現在我家的螃蟹大個的每斤能賣50元呢。”在老滿看來,自己從放牧“跨界”水產養殖的效果還不錯,明年他準備在擴大螃蟹養殖規模的基礎上繼續豐富水產的養殖品種。

“未來我們規劃將黃河凌水繼續向東引,進一步擴大水利治沙的效果,讓沙漠的生態環境繼續得到改善,讓更多和老滿一樣的農牧民能夠在庫布其沙漠吃上生態致富飯。”劉海全說。(新華社記者朱文哲、貝赫)

關鍵詞: 在沙漠養螃蟹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