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畔的人們正在遠離汛期水害之苦 著力于糧、菜、花的種植結構轉變

秋汛時節,黃河浩蕩。黃河畔的人們正在遠離汛期水害之苦,并因水得利,進行著從糧到菜再到花的種植結構轉變。

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東灣鎮三合村是一個黃河上游的村莊。站在高處看去,溫室鱗次櫛比,遠處黃河如帶。沿黃而居,人們對黃河曾“愛恨交織”。

受益于黃河水,三合村是甘肅省少有能種水稻的地方。上世紀80年代,三合村開始探索蔬菜種植,現有大棚5000多個,年人均純收入超過9000元,蔬菜賣到了北京等地。

而當汛期來臨,菜農們便擔心起來。村黨委書記李曉光說,最近的一次洪水是2012年,洪水漫過河堤,800多畝土地受災。

2015年,黃河甘肅段防洪工程建設實施,該項目是國家確定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工程設計在262公里治理河段內,新建、維修加固堤防、護岸及護坡工程326.5公里。三合村所在東灣鎮也因此新建護岸工程8公里多。

“今年水比2012年還大,但沒造成災害,收入一點沒受影響。”三合村村民翟振峰說,他家里6個大棚,今年辣椒地頭價最高達到每千克12元,這一價位足足保持了2個月。

甘肅省水利廳水利管理局介紹,黃河甘肅段防洪工程已基本建成,并經受住了2年汛期較大洪水的考驗。2018年,黃河上游降雨量較歷年同期偏多40%,蘭州段最大洪峰流量為每秒3600立方米。2019年最大洪峰流量為每秒3730立方米,已完工程運行良好,工程防洪效益明顯。

不再為洪水擔憂,三合村求新求變的步子更快了。村里已有人嘗試養花,品種達到30多個。走進花卉基地,不僅有平安樹等1米多高的盆栽,也有小巧可愛的多肉植物。

產業結構轉型,不僅讓農民收入節節攀升,人們對水的利用也更加高效。李曉光說:“種水稻每畝耗水約800噸,年收入約2000元;蔬菜每畝耗水約400噸,年收入約3萬元;花卉每畝耗水不到200噸,年收入能有七八萬元。”

從水害變水利,黃河畔從糧到菜再到花的“種植變奏曲”也越奏越動聽。(新華社記者張玉潔、劉詩平、高敬)

關鍵詞: 黃河畔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