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縣:結緣獼猴桃 種出“致富果”

11月9日,陽光明媚,清風徐徐。走進新化縣天門鄉九龍潭村,鄉間小道蜿蜒,小溪流水潺潺,木屋錯落有致,田疇阡陌縱橫,漫山綠意盎然,展現出一幅充滿“鄉愁”的農村畫卷。

翻過小山坡,一大片成熟的獼猴桃果園碩果垂枝。一群來自長沙的游客,正提著籃子競相采摘,不時嬉鬧拍照,怡然自得。種植大戶曾鐵山笑呵呵地說:“搭上旅游快車,我們的獼猴桃成了香餑餑,30塊錢一公斤,比市場價還要高。”

九龍潭村由樹溪村和高田村合并而來,因高山峽谷中一條小溪飛流直下,形成了9個瀑布和9個潭而得名。這里平均海拔1000余米,山高壑深,森林覆蓋率高,為茶馬古道渠江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好山好水有好景。作為高海拔山區,最大的優勢就是山水資源。”天門鄉鄉長戴志東介紹,“依托紫鵲界、渠江源、雅天門、土坪等周邊景點,我們把九龍潭打造成天然氧吧和溯溪基地,依托旅游優勢,帶動產業發展。”

如何將旅游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鄉里發動大家嘗試種植獼猴桃,沒想到市場反響非常好,種在山上就有游客來摘,不愁銷路。”老村主任伍芬美道出了答案。

“旅游+獼猴桃”,給村民們帶來了脫貧致富的希望。“果實成熟的季節,來到深山之中,既能感受鄉村美景,又能體驗采摘樂趣,是一種不錯的體驗。”游客李少聰提著一大筐獼猴桃笑著說。

村民曾同山介紹:“我們的獼猴桃以‘中華紅陽’為主,果肉鮮嫩,口感甘甜。”在曾同山、曾鐵山等大戶的帶動下,九龍潭村成立了獼猴桃專業合作社,吸納村民51戶,形成占地153畝的農旅產業綜合體獼猴桃文化園,年收入可達20萬元,并解決26名貧困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同時,在鄉里的支持下,一些貧困戶也開始自己種植獼猴桃,總面積達30余畝,明年即可掛果出售。

除“線下”采摘和實體銷售外,天門鄉還引導農戶對接電商平臺。貧困戶伍分余通過微信和“指尖電子”等網絡平臺,今年銷售獼猴桃1000余公斤,創收16000元,成功脫貧。

有了獼猴桃產業,九龍潭村人氣更旺,村民的脫貧信心更足,如今已有243人脫貧。天門鄉黨委書記劉鑫說:“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讓大家信心倍增。除了擴大種植規模外,我們下一步要全力發展釀酒等產業,把獼猴桃變成村民的‘致富果’。”

關鍵詞: 新化縣 獼猴桃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