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閱讀需分級引導

日前,在第七屆江蘇書展上,江浙滬京全民閱讀辦共同發布《中國分級閱讀蘇州宣言》,倡導“全民閱讀,兒童優先;兒童閱讀,科學引領;分級標準,合力打造”。

這個宣言非常好,很接地氣。子女教育是每個家庭的重頭戲,其中閱讀又被大部分家長所看重。恐怕沒有哪個爸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時不時地捧本書看、反而希望孩子成天玩手機。所謂耕讀傳家,閱讀是要代代相承的,這是中國人的傳統。

《漢書·韋賢傳》記載,西漢丞相韋賢教子有方,4個兒子都挺有出息,尤其是少子韋玄成,后來以才華及為人位至丞相,自此民間開始流傳一句諺語,“遺子黃金滿籝,不如一經”。

如果在兒童階段就養成閱讀的習慣、愛好,那么對于孩子一生的成長都是大有裨益的。但若沒有基于兒童成長規律的科學思想、技術和方法加以指導,那么兒童閱讀就會迷失方向。

也就是說一開始,家長、社會乃至政府必須引導好,為孩子供書、供好書;幫孩子選書、選好書。這里說的好書,是指適合兒童的書,而且是適合不同性格、不同稟賦的兒童的書,有助于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書。

因此,分級閱讀很有必要。分級閱讀主要是針對兒童不同年齡段身體、智力、知識和狀態提出的概念,是因材施教在閱讀中的體現,直觀上看,就是一份不斷變動的書單。

那么,這份動態書單應該遵循什么標準?由誰來確定?怎么確定?

首先,分級閱讀的標準,不是一家所能定下來的,需要各方合力。從供給側來說,教育出版界首當其沖,需要根據少兒不同發展階段出版不同類型的文本。

過去我們不太看重少兒閱讀的分級問題,3歲和6歲的都看《百家姓》,5歲和8歲的都看《三字經》。事實上,實證研究顯示,一個孩子在6歲和7歲可以有截然不同的性格、偏好以及閱讀需求。所以,0到3歲該看什么,4到7歲該看什么,都需要研究。

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才能劃定一個大體的范圍、方向。這一塊,國外有比較深入系統的研究,國內需要加快趕上。在網上也有不少兒童分級閱讀的指導文章,微信上一些教育類公號也有這方面的內容,不過失之于零散,并且不夠權威。

其次,分級閱讀當前主要是由家庭、學校來實施的,而家長、老師在推薦閱讀書目時,多是來自自己的經驗、工作中的實踐,所選內容可能不是孩子最感興趣的。如果說有一種冷,叫做“我媽媽覺得我冷”,那么就有一種書,叫做“我媽媽覺得我愛看的書”。

這其中有一個熱點話題,多年來爭論不休,就是少兒讀經的問題,小小少年,懵懵懂懂地讀著《大學》《中庸》,好不好呢?

從分級閱讀建立標準的角度來看,是好事,起碼有個標準,一把尺子量天下。不過,如果都去讀經,那就不用討論分級的問題了,反正古代經典夠讀的了。

古籍經典完全可以作為兒童閱讀的一部分內容,但還需要作出更細致的安排。也就是說,分級閱讀不光是動態的,還得是系統性的。畢竟所謂的經書,當初寫作的時候,并不是針對少年兒童的,并沒有考慮孩子的內心需求。誠然,可以讓一部分早慧的孩子具備良好的傳統文化修養,但是對于對此不感冒的孩子來說,讀經就是浪費時間,還是得需要各種閱讀文本配合著來。

綜上所述,少兒分級閱讀目前缺乏一個簡明易行、可得性高的標準,而在建立這個標準的過程中,有兩點需要考慮,一個是基于少兒成長階段的動態變化,一個是不同文本的系統配合。如果能實現這一縱一橫兩方面要求,那么可以說少兒分級閱讀標準的框架就搭起來了。

關鍵詞: 少兒 閱讀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