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經濟發展勢頭良好 但仍面臨諸多障礙需解決

以高效、便捷、共享為特點的新經濟,彰顯了我國產業體系的完備度、適應性與創造力。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業態,其意義不僅在于自身從無到有的創新,更在于它們對其他領域的滲透性和溢出效應,能夠對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發揮牽引作用,促進更多從有到優的升級。這既要看新經濟發展是否步入快車道,是否在推進國家高質量發展中起支柱作用,也要看新經濟在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傳統產業升級更新發展上是否取得巨大突破,使傳統產業煥然一新,形成新型產業主導經濟發展和傳統產業的全面“更新升級”的發展格局。

新經濟發展勢頭良好

一是短短10多年時間,我國有一批民營企業迅速崛起為全球領先企業,如華為、阿里、騰訊、大疆等。二是我國新經濟發展迅速,新經濟占比不斷上升。據國家統計局監測的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顯示,2015—2019年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年均增速高達27.4%,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加快成長。目前我國新經濟占經濟總量的比重已提高到16%—17%,仍在按每年2個百分點左右在持續上升。三是新的消費業態和就業新業態等發展,既顯示我國經濟發展出現比以前更大的韌性,又集聚成巨大的社會創新“洪流”。基于互聯網與大數據的新經濟,其突出特點是形成各式各樣的信息交流和使用平臺,即平臺經濟,為廣大生產者和消費者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發展機遇,因此,現在的新經濟特別有利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無人經濟、不接觸經濟、宅經濟、線上經濟井噴式發展,成為未來服務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新經濟發展仍面臨諸多障礙

我們也要看到,我國新經濟占比仍然偏低,新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還未發揮出來,特別是新經濟在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結構和質量上仍存在諸多障礙。

首先,我國的稅收體制結構有待進一步完善。我國長期實行間接稅為主的稅收制度,隨著我國經濟結構升級和加快向創新驅動型經濟轉型,這一制度對創業創新發展呈現出一定的抑制效應。這在一定程度上使新經濟發展面臨“最初一公里”障礙過多、門檻過高。一方面,以間接稅為主的稅收體制,在經濟要素成本上升趨勢以及市場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將誘致企業承擔更多的稅負,從而大幅降低企業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新經濟發展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中小微企業,稅負承擔過高不僅不利于創業,更不利于創新活動的開展及創新投入強度的增加。

其次,融資貴、融資渠道窄,以銀行為主的間接融資居絕對主導地位,而對創新發展起關鍵性作用的直接融資比重過低。在20世紀90年代,經濟學家分析為什么高科技革命發生在美國,而不是日本、歐洲,答案是美國的資本市場特別是風險投資的二級市場發揮著關鍵作用。發達的風險投資市場,為高風險的創新活動提供了充足的廉價資本。同時,更重要的是,創新的成果通過資本市場的溢價而實現,資本投資者和實業投資者都得到了高額的回報。即使這是一個泡沫化的過程,但卻是技術型泡沫,而不是純粹的資產型泡沫。因而,可形成一種良性的發展機制。融資方面存在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引致了我國新舊動能轉換的相對滯緩和向創新驅動型經濟轉型相對緩慢,風險資本發展嚴重不足,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再次,信用缺失和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不完善,也對新經濟發展產生較大的制約作用。新經濟的基礎是信用經濟,對新經濟發展起最有效激勵作用的是對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信用的不足將對新經濟發展產生較大約束:一方面,降低新經濟發展的資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則提高了交易成本和融資成本。信用缺失還損壞了市場經濟的聲譽,使風險投資的風險明顯提高。就創新和新經濟發展而言,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收益,這是推進創新發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另外,政府“放管服”改革還不到位、新經濟發展環境有待優化,對創新和人才使用等激勵機制還不完善等問題,也對新經濟發展產生明顯的機制性障礙。

加快完善推進新經濟發展的相關配套制度

更好地推進新經濟發展,必須從這些供給端問題入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消除新經濟發展的制度性障礙,積極為新經濟發展營造更加寬松的體制機制環境,創造能夠有效促進創新發展和人才利用的政策,探索和創新適合新經濟發展的監管方式。

加快設計和實施稅收體制改革方案,建立以直接稅為主的新稅收體制。首先,明確提高直接稅比重的時間表和量化指標。切實把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逐步提高直接稅比重”的稅制改革任務真正貫徹落實,給市場主體一個明確的預期。其次,在稅制結構調整上,既要做減法,也要做加法,實現“加減平衡、結構優化”目標。即企業稅負要系統地減,而個人所得稅(特別是高收入者的稅負)和財產環節的稅負要明顯增加。同時,改革優化消費稅和資源稅等稅制。

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把資本市場作為促進新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必須高度重視資本市場發展促進新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中的關鍵性作用。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重點是:一是盡快完善退市機制,可以先從中小板和創業板推行退市機制;二是加快創業版改革,全面實施注冊制,改前置監管為市場過程監管,從源頭上加強市場過程監管,而不是事后“被動監管”。另外,還可以考慮在條件成熟時,整合科創板、創業板、中小板和新三板等,建立我國發達的資本市場。

加快完善信用體系和現代產權制度,形成促進新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盡快制定全國統一的信用法,修改現行有關法律,使其對信用建設更具有針對性,如完善破產制度,維護債權人利益;完善代理制度,預防各種欺詐行為;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增加交易透明度。嚴格有效的執行民法典,有效地保障各項民事權利,加強產權保護特別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嚴格執法,維護法治的權威和尊嚴。對失信者予以重罰,讓一次失信,處處受限,通過提高違法者和失信者的成本來促進信用經濟發展。

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鼓勵地方政府在改善新經濟發展環境上開展有效競爭,在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上出實招、見實效。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重點支持高校畢業生等群體就業創業。很有針對性地提出包括加大對創業創新主體的支持,鼓勵雙創示范基地建設大中小企業融通、跨區域融通發展平臺,鼓勵金融機構開展設備融資租賃和與創業相關的保險業務,實施創業帶動就業示范行動等4項重要舉措。在稅改方案還在設計準備的過程中,不妨從提高創業創新的存活率入手,加大對創業創新的稅收政策支持力度。

關鍵詞: 新經濟 發展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