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1.54萬億元人民幣 較2018年增長3.4%

14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海關總署副署長鄒志武等介紹了2019年全年進出口情況,并就熱點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2019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1.54萬億元人民幣,較2018年增長3.4%。其中,出口17.23萬億元,增長5%。進口14.31萬億元,增長1.6%。貿易順差2.92萬億元,擴大25.4%。

鄒志武介紹稱,2019年,我國外貿發展呈現了總體平穩、穩中提質的態勢。2019年,我國進出口規模逐季攀升,12月當月外貿進出口、出口、進口規模都創下月度歷史峰值。此外,東盟成為了我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去年我國對第一大貿易伙伴歐盟的進出口達到4.86萬億元,增長8%;對東盟進出口4.43萬億元,增長14.1%;對美國進出口3.73萬億元,下降10.7%;第四大貿易伙伴是日本,對日本進出口2.17萬億元,增長0.4%。此外,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9.27萬億元,增長10.8%,高出整體增速7.4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我國民營企業首次超過外商投資企業,成為我國第一大外貿主體。2019年,我國民營企業進出口13.48萬億元,增長11.4%,占我國外貿總值的42.7%,較2018年提升3.1個百分點。其中,出口8.9萬億元,增長13%;進口4.58萬億元,增長8.4%。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12.57萬億元,占我國外貿總值的39.9%。國有企業進出口5.32萬億元,占16.9%。

鄒志武分析稱,可以看到,去年我國貿易方式結構進一步優化,一般貿易進出口比重提升。2019年,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18.61萬億元,增長5.6%,占我國外貿總值的59%,較2018年提升1.2個百分點。其中,出口9.95萬億元,增長7.8%;進口8.66萬億元,增長3.1%。加工貿易進出口7.95萬億元,下降5.1%,占25.2%。

記者了解到,深化“放管服”改革、壓縮整體通關時間、持續優化口岸營商環境等是2019年海關總署的工作重點。2019年,我國進口、出口整體通關時間是41.4小時和4小時,較2018年分別減少42.3%、42.4%,效果顯著。

但鄒志武同時坦言,去年我國外貿發展外部環境復雜嚴峻,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外貿仍然保持著穩定增長,而且處于穩中提質的發展態勢。”放眼國際,2019年我國仍有望保持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地位,鄒志武認為,國內經濟穩是主要原因,“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從前11個月數據來看,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加5.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2%,全年國內生產總值仍將保持較快的增長,增速明顯領先于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

此外,我國經濟整體韌性較強,擁有強大的韌性、潛力和回旋空間。“我們是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國家,擁有完備的工業體系。我們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首位,國內產業為外貿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我們有數量龐大的外貿企業,去年有進出口實績的,就是有實際進出口活動的外貿企業,達到了49.9萬家。尤其是生產經營更加靈活的民營企業,釋放出了更強的外貿發展活力。”鄒志武表示。

自2018年以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穩外貿、穩外資政策措施,有效降低了企業負擔。與此同時,我國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有效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持續優化口岸營商環境,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營商環境跨境貿易指標全球排名,在2018年提升32位的基礎上,再次提高了9位,升至全球第56位。

對于2020年的外貿形勢,鄒志武分析認為,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和風險挑戰顯著增多,外貿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依舊嚴峻復雜。但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國內“六穩”政策措施繼續落地見效,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市場主體活力不斷增強,外貿結構不斷優化,動力轉換加快長期趨勢沒有改變。預計2020年我國外貿有望繼續保持總體平穩增長態勢,高質量發展將邁上新的臺階。(記者劉一荻)

關鍵詞: 貨物貿易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