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注銷96家院士工作站

湖北省科協日前注銷柳樹溝礦業股份有限公司院士專家工作站,引發社會關注。這也是湖北今年注銷的第96家院士工作站。這些工作站被撤銷,究其原因,有的是因為合作院士精力不夠,主動要求取消合作;有的則是徒有其名,甚至打著院士名號裝門面、添政績、找經費。

院士工作站本是服務經濟發展的一項創造性工作,這些年對產學研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隨著各地建站速度不斷刷新,“合作站建得太多,院士不夠用了”。有媒體透露,一位院士曾不到兩年建了89家院士專家工作站,怎么可能有時間、有精力呢?而根據相關文件要求,每名未退休院士受聘的院士工作站不超過1家。

科研的兩大問題,一是人才,二是經費,即研發投入(R&D)??蒲惺紫纫腥瞬?,對院士的求賢若渴也理所當然;而且人才往往引來經費,有了院士聲譽,隨后也就可以比較容易地解決經費問題。這種情況在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存在,不少機構通過爭取諾貝爾獎得主訪問和掛名來獲得關注和“吸金”。

顯而易見,科研人員要有充足的研發經費才不會難為無米之炊。這些年,研發經費盡管有改善,但還是“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

中國2018年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為2.19%(占GDP的比例),但是與科技強國和發達國家比,還是落后較多,日本是3.21%,美國是2.79%。這也促成了一些科研院所、高校和地方以成立院士工作站的名目來獲取和吸收研發資金。

另一方面,企業研發經費在今天占更大的比例,未來還會越來越高,院士既是企業的宣傳亮點,也可以讓經費投入“師出名門”,通過建立合作站吸引一些著名企業的研發經費,也成為科研人員和項目必做的功課。

問題是,當所有環節都把重點放在“院士”的頭銜上,經費往來也根據這些帽子高低分成三六九等,其實很容易造成資源的錯配??蒲械暮诵模粌H是誰在做,更是做什么、有哪些成果。人們關心主持研究的有哪些大咖,但更關心這些以名人身份獲得的研發資金是否真正用于科研項目的研究。

從這個角度看,湖北省科協采取動態的管理體制,對名不副實、只為圈經費的院士工作站及時注銷,既避免了經費的無端流失,也是對科研聲譽的珍視。這對于科研是一件好事,而且也應當推廣到其他省份。

正所謂“不破不立”,只有趕走了劣幣,才能保住良幣,讓有限的經費流向真正想干事和能做研究的科學家手中。

其實,在這方面,比爾·蓋茨的微軟基金會提供了一種可借鑒的做法。

蓋茨基金會從2008年就啟動了一個研發投入的“探索大挑戰”(GCE)項目,目的就是每年為全球健康領域有創意的科研項目提供資金。人無異國、不分頭銜,只要有實力,不論是諾獎得主、各國院士,還是無名之輩,都可以登錄GCE官方網站,提交申請。經過專家組成的審查小組嚴格評估,篩選出入圍者,即可獲得一筆資金支持。

大多數院士或許科研能力不俗,但精力有限,也并不是所有業內問題的“最佳人選”。真正走出對院士的盲目崇拜,讓科研回歸研究本身,才是真正的科學態度,也才能讓好鋼能真正用在刀刃上。

□張田勘(專欄作者)

關鍵詞: 院士工作站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