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入市”破解“地從哪里來”

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要實現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土地、勞動力、資金三大要素支撐。“鄉村讓城市更向往”必須突破地、錢、人從農村凈流出的難題。

近年來,浙江省德清縣以30多項省級以上涉農改革,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德清路徑”。

“農地入市”破解“地從哪里來”

產業旺,村莊活。產業是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深秋時節,德清洛舍鎮東衡村鋼琴眾創園一派忙碌。

“前陣子,忙著與上海鋼琴有限公司聯姻辦公司,現在,新產品問世了,忙著開發布會。”村黨總支書記章順龍笑道,新產品以“施特勞斯”品牌命名,那是上海的老字號,如今到東衡村安家了。

760多戶人家的東衡村,有四分之一的家庭入股鋼琴產業,年產鋼琴達兩萬臺,產值超過兩億元。鋼琴眾創園的背后是德清縣積極開展農地入市,結合各鎮產業特色,規劃建設了洛舍鋼琴產業園等一批特色產業集聚區。

自2015年承擔國家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以來,德清縣統籌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宅基地改革,進一步厘清了農民、村集體和土地的關系,有效激活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2015年,莫干山鎮醉清風度假酒店地塊,成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以來全國首宗入市地塊,創造了“農地入市”全國第一宗、登記第一證、抵押第一單等多個“全國第一”;

2018年,德清縣制定出臺了首個基于“三權分置”前提下的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在明確宅基地集體所有權、農戶資格權的前提下,允許農戶轉讓、出租、抵押一定年限的使用權,同時在全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地區首次頒發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不動產權證書。

“新土改”為德清鄉村振興安上了“助推器”。據了解,德清每年將計劃用地指標的10%用于“三農”,保障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城鄉一體”吸引“鳳凰歸巢”

德清西部的仙潭村,原是個姑娘都不愿嫁的窮山溝,好長一段時間,留在山村的幾乎就是老人。

然而,這幾年,早些年外出的年輕人紛紛返回家鄉創業。為什么回來?曾在城里開餐館數年的沈蔣榮感慨道,城里人“上山下鄉”成時尚,帶動了村里民宿紅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太經典了。如今,他返村短短4年,已推出了第4家民宿,收入是過去的十幾倍。

去年,小山村民宿發展到120 家,共接待中外游客10萬余人次,創造經濟效益千萬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超過3.4萬元,比五年前翻了足足一番。更可喜的是財富創造者中,像沈蔣榮這樣返鄉創業者占比高達80%。

沈家墩村無中生有的旅游業,勞嶺村的低碳+民宿業……著眼于“接二連三”、一二三產融合,一個個各具特色的業態產業,在德清如雨后春筍般崛起。

把鄉村變成創新創業園,推動美麗資源向美麗經濟轉變,“村村都有產業”“人人都能創業”,在德清已不是新鮮事。

年輕人返鄉創業的背后是德清縣建立完善了農村用人長效機制,出臺了鼓勵各類人才到鄉村創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打通了各類對農村有用人才的返鄉下鄉渠道。

特別是德清推進戶籍制度改革,附在戶籍背后的醫保、低保、養老、住房保障等33項城鄉差異政策實現全面并軌后,村民返村創業的積極性明顯高漲。德清推動33項附著在戶籍背后的城鄉差異政策全面并軌,做到城鄉交通、住房保障、供水、供氣、污水處理、垃圾處置等“一體均等”。

今年以來超過1500名大學生返鄉下鄉創業。隨著人才一起回流的還有現代化的經營理念和融合化的旅游業態,打造出Discovery探索極限基地等為代表的多元化旅游產品。

“活權生活錢”引流“金融活水”

強化財政投入、撬動金融投入、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是解決鄉村振興資金問題的渠道。

在資金保障政策上,德清縣每年將一半以上財力用于“三農”,發揮好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激發更多創業者投身鄉村振興。

有了產業,有了人氣,社會資本自然跟風而來。

在德清鐘管鎮蠡山村,因看好這里的“范蠡西施扁舟隱居”的人文資源,杭州一家公司主動找上門,與村里尋求合作。目前民宿、餐飲業部分已經對外營業。

金融投入如何撬動?早在2014年,德清就建立起的農村綜合產權流轉交易平臺,讓農村土地(林地)承包經營權等十類權種都“動”了起來。

“死產變活權、活權生活錢。”德清縣賦予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對集體資產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償退出、繼承、抵押、擔保等六項權能,發布了浙江省首個《農村產權交易管理規范縣級標準》。

如今,德清縣17家銀行創新推出19項農村綜合產權抵押貸款產品,全縣涉農貸款余額622億元,占全縣貸款余額80%。(記者李坤晟 參與采寫:王力中)

關鍵詞: 農地入市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