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南農業大學,有這樣一位離休老校長。他使命在肩,初心不忘,即使病臥在床,也不忘過組織生活;他生命不息,科研不止,一生致力于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他奮斗終身、無怨無悔,把880多萬元積蓄捐給教育事業……
他,就是被稱為“布衣院士”的“時代楷模”——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水稻遺傳學家盧永根(見上圖,資料照片)。
“我的牽掛是不變的,我的信仰是堅定的”
“我全程看了黨的十九大開幕直播,聽完總書記的報告,熱血沸騰,備受鼓舞……”黨的十九大召開后的第三天,在病房黨員學習會上,盧永根笑得皺紋都綻放開來。
兒時的照片上,盧永根身著雙肩帶、白襯衣。1930年,他出生于香港的一個中產家庭,家里既有汽車也有電話,條件很優渥。11歲那年,日寇占領了香港,他親歷了國土的淪喪、目睹了國民黨的腐敗。最終,中國共產黨讓盧永根在迷茫中找到了人生方向。
“作為一個熱血青年,我決心放棄安逸生活,不惜中途輟學,不怕坐牢、殺頭,做一名革命者。”17歲那年,他瞞著家人,加入了中共地下黨的外圍組織——“新民主主義青年同志會”。1949年8月9日,盧永根在香港加入中國共產黨。8月9日,從此取代了他的生日,成為他每年最重要的日子。
新中國成立前夕,盧永根受黨組織派遣離開香港,去廣州領導地下學聯,迎接廣州解放。大學畢業后,盧永根留校任教,成為“中國稻作科學之父”丁穎教授的助手。這對師生,還有段佳話。“像您這樣先進的老科學家,應該盡早成為共產黨的一員。”盧永根多次對丁老師說。學術上,丁穎是領路人;政治上,盧永根熱情引導著老師——丁穎在68歲時加入中國共產黨。
擔任華南農業大學校長后,盧永根這樣定位自己的三重角色:先黨員,再校長,后教授。
歲月無法磨滅他的初心。“雖然我現在疾病纏身,無法自由地行走,但是,我的意識是清醒的,我的牽掛是不變的,我的信仰是堅定的!”身患癌癥的盧永根和老伴一起,向黨組織鄭重申請:“我倆大半輩子都沒有離開過黨。哪怕臥病在床,也不能沒有組織生活。”對此,校黨委決定,由農學院黨委書記等幾名黨員參與,每月在病房開一次黨員學習會。
“我準備把晚年繼續獻給這個事業”
科教報國是盧永根一生的志向。
“這片野生稻太好了,我們沒白爬上來!”2001年10月的一天,廣東佛岡的一個山頂上,盧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樹,開心得像個孩子。路不好走,學生就攙著他,一步一挪,氣喘吁吁。那一年,他71歲。
“直到生病住院之前,老師都沒有脫離科研一線。”學生劉向東含著眼淚說。年逾古稀,盧永根仍然帶著學生們奔波在廣東高州、佛岡、遂溪、博羅、惠來等地,苦苦找尋攜帶重要基因、可以改良水稻品種的野生稻……
76歲那年,盧永根在《真正的科學家 真正的愛國者》一文中寫道:“我愿意以‘活到老、學到老、革命到老’作為人生的取向。我的青春年華已經獻給黨的科教事業,我準備把晚年繼續獻給這個事業。”
近些年,盧永根研究團隊共選育出作物新品種33個,在華南地區累計推廣面積1000多萬畝,新增產值15億多元。
“當教師不僅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終身奮斗的事業”
“當教師不僅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終身奮斗的事業。”盡管從校長的職位上退下來了,但對盧永根而言,教書育人的責任卻有增無減。每年華農的新生入學和老生畢業,他都會主動給學生們演講,直到實在講不動了——身患癌癥住進醫院……
2017年3月14日下午,盧永根被人攙扶著,吃力地邁上銀行臺階。顫顫巍巍地,他打開一個黑色舊挎包,掏出一個折疊過的牛皮紙信封。又打開信封,慢慢掏出里面的10多張存折。他在一張又一張憑證上簽字,一次又一次地輸入密碼。不久后,盧永根又在另一家銀行,捐出了其他剩余積蓄。
整整880.9446萬元!老兩口沒有留給唯一的女兒,而是成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因為“支援國家搞現代化,不把教育搞起來,是不可能的”。盧永根說。
這些壯舉,人們說“捐”,可盧永根總說是“還”——“黨培養了我,這是做最后的貢獻”。徐雪賓也說:“我們兩個年輕時就受到黨的教育,國家給了我們許多,我們用不完了,當然還回去。”
走進老人的家,仿佛回到上世紀。鐵架子床銹跡斑斑,掛蚊帳用的是竹竿;臺燈是幾十年前的款式,收音機壞了修了再修……
這不是盧永根第一次捐贈。早在幾年前,他就回到老家廣州,把祖上留下的兩間價值100多萬元的商鋪,捐贈給羅洞小學。他鼓勵小學生們努力讀書,“國家強大了,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才更有地位!”
兩位老人還有個約定:辦理遺體捐獻手續,作為共產黨員最后的貢獻。
今年8月,盧永根因病醫治無效,在廣州逝世。趕來送他的華南農業大學原黨委書記李大勝,意想不到地收到一個沉甸甸的信封,整整1萬元。“這是老盧最后的‘特殊黨費’!”徐雪賓含淚說道。(記者 張爍)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最近更新
- 市政協委員建議推動出臺《重慶市民營企業發展促進條例》高質量集聚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022-01-15
- 噴灑消毒劑2.9噸!鶴壁鶴山區對城區公共場所集中消殺2022-01-15
- 大慶兩會看檢察 | 漫看大慶檢察“高光”時刻(一)2022-01-15
- @所有焦作人 坐火車不用再帶身份證了2022-01-15
- 從警前VS從警后,一同追憶那段“芳華”!2022-01-15
- 速看!福州這個路段出行有變2022-01-15
- 【長三角日報】紹興原市委書記馬衛光,任杭州市政協黨組書記2022-01-15
- 西安市新城區發布關于在外人員返鄉有關事項的通告2022-01-15
- 大幅提速!長春中院首次適用二審民事案件獨任制審判2022-01-15
- 天津津南檢察:“既要抓好防疫,也要辦好案件”2022-01-15
- 豫警文苑丨黑夜卡口,藏著最深的愛和最亮的光2022-01-15
- 全省法院實現訴訟費繳退費“線上辦” 傳統線下繳退費功能為何仍保留?2022-01-15
- 受疫情影響西安部分區縣蔬菜滯銷,亟需各方助力解決2022-01-15
- 恩施州6個重大交通運輸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32億元2022-01-15
- 【15號用】3崗招聘若干人!45歲以下可報!五險一金+包食宿!2022-01-15
- 國際科技合作助推湖南優勢領域提升國際競爭力2022-01-15
- 延安城區新增車位3100個 有效破解停車難2022-01-15
- 鴻星爾克入選2021年“誠信之星”!2022-01-15
- 菏澤農商行新興支行開展包片行政村信貸產品推介活動2022-01-15
- 鞏義市:黨員“雙報到”進社區 為民服務“不打烊”2022-01-15
- 廣東珠海1月15日新報告1例本土確診病例2022-01-15
- 大降價!阜陽即將啟動2022-01-15
- 北京專報丨國家衛健委:天津疫情仍在持續發展,西安疫情進入收尾階段2022-01-15
- 陜西對符合解除隔離條件人員 落實后續7天居家健康監測措施2022-01-15
- 信陽消防聯合多部門 開展應急實戰演練2022-01-15
- 城西區:“紅色存折”讓社區志愿服務更有溫度2022-01-15
- 乘動車忘帶身份證 可開電子證明2022-01-15
- 陜西組建2400人的省級醫療團隊 支援本土確診病例救治工作2022-01-15
- “德爾塔”與“奧密克戎”,救治有何不同?2022-01-15
- 手拉手共成長 長沙清水塘北辰小學孩子“牽手”湘西娃202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