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鄒聲文、許雪毅、董建國
他們是一個特殊群體——閩東海上“連家船民”。
除了海,他們曾別無所有。千百年來,他們的祖輩以船為家,捕魚為業,一直渴望改變“漂泊江海、居無定所”的悲苦生活。
直到新中國成立,連家船民才真正迎來上岸的希望,70年里逐步告別“怒海求生”,到岸上安居樂業。
今天,“連家船民”已徹底成為歷史。千年浮萍終于有了扎根的土地。海上漂泊者的后代,迎來富庶小康的新生活。
從海上到岸上,一步千年
連家船民,也稱“疍民”,是東南沿海地區世代以船為家的群體,專家普遍認為可能是兩千年前閩越人的后裔。
大海那么寬廣,但連家船民只能容身于一葉扁舟。“小船長七八米,寬不到兩米,算起來十平方米住了七八個人,吃喝拉撒都在那里。”寧德福安市溪邳村65歲會計劉明福回憶。
溪邳村是連家船民上岸后聚居的純漁業村。村里老一輩船民,雙腿彎曲,走路“羅圈腿”,這是常年在窄小船上屈膝勞作導致的身體變形。船民十之七八都有風濕病、關節炎,在舊社會被蔑稱為“曲蹄”,受盡歧視和欺凌。
“一條破船掛破網,祖孫三代共一船。捕來魚蝦換糠菜,上漏下漏度時光。”溪邳村疍民歷史文化展室墻上的幾句舊時俗語,正是連家船民的生活寫照。
海上生活怕風雨,但風雨說到就到。63歲的溪邳村黨支部書記江寬全曾聽媽媽說過,她七八歲時去姑媽家玩,結果碰到暴風雨,船翻了,7人喪生,媽媽活了下來。“每年都有翻船這類意外死亡事件。”他嘆道。
福安市下岐村是閩東最大的連家船民集中安置點。生于1979年的村黨支部書記鄭月娥記得,小時候媽媽在船上摔暈了,血流不止,爸爸拼命把船搖向岸上醫院,到岸后背著媽媽一路狂奔,總算把人搶救過來,但媽媽從此留下嚴重的頭痛后遺癥。
連家船民長年困守海上,極少和岸上世界來往。過一天算一天,他們對未來想都不敢想,是無財產保障、無生命保障、無教育保障的“三無”群體。
正因為貧窮,閩東此前曾流傳“有女莫嫁船上漢”的俗語。船民的婚姻也有“三多”:近親結婚多、童養媳多、姑嫂換親多。
長久以來,連家船民飽受歧視,不被允許上岸定居。社會上有“曲蹄爬上山,打死不見官”等輕蔑說法。
新中國成立,連家船民才看到上岸的希望。
在溪邳村,三個不同時期船民上岸蓋的房子,成了珍貴的歷史見證——
疍民歷史文化展室掛著“第一期上岸定居點”的牌子。年過八旬的溪邳村老支書劉向祿記得,1956年,在政府支持下,這棟土木結構雙層樓房在外澳海灘邊建了起來,6戶特困船民成了溪邳村第一批上岸定居者。
20世紀60至80年代,溪邳又有船民零星上岸,建成一批“石頭房”。但陸續又有船民回到海上,因為他們當時除了依靠大海,難覓謀生之路。
整體推動閩東連家船民上岸定居,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福建省將“連家船民搬遷上岸”和山區茅草房改造搬遷納入全省為民辦實事項目,強調要讓所有的連家船民都能跟上全省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實實在在地過上幸福生活。
下岐村的連家船民就是1998年上岸的。上岸第一夜,家家燈火通明,很多人睡不著。
“船民們住上房子很激動,”鄭月娥回憶說,“突然不在風浪中搖搖晃晃了,反而有點暈床。”
從此,他們踏上的,是堅實的路;開啟的,是全新的生活。
住下來富起來,落地生根
連家船民搬遷,不是把房屋蓋起來那么簡單,得讓他們有出路,掙著錢,才算真正上岸、定居。
1999年到下岐村當村支書的陳壽章說,當時的主要工作就是努力讓2700多名連家船民上岸,不僅幫忙蓋房子、提供補貼,還要為村民找生計。當地黨委、政府因地制宜,年年給上岸連家船民送魚苗、送技術、送資金,幫助他們發展水產養殖業、捕撈業和貿易業。
今年52歲的下岐村村民江成財是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他家窗外百余米就是大海,這是他為包括自己在內的連家船民建造的“海景房”。上岸后,江成財先幫人養海蟶,生活有了穩定來源。后來,他又成立了建筑工程隊,走南闖北做基建、蓋房子、掙大錢。“去年收入一百多萬元,整個工程隊有120多人,其中連家船民就有20多個。”他說。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連家船民上岸定居后,面對的不再是漂泊無依的悲苦之海,而是耕耘牧漁的致富之海。臨海而居的連家船民們發展養殖業,擴大海上運輸業,創辦食品加工企業,從過去向大海討生活,變為經略海洋,向大海要效益、找機會。
溪邳村村民劉明福探索出“瓶養章魚”技術,開了人工養殖章魚先河,獲利頗豐。如今,全村有20多戶村民在人工養殖章魚。村支部委員翁友鈴1998年上岸后借了2000元,開始網箱養魚,第二年就還了錢。村里現在和他一樣養魚的有20多戶,多的一年賺二三十萬元,少的也有十來萬元。
一輪連一輪,一棒接一棒,船民們陸續搬遷上岸。至2014年初,寧德市2.5萬連家船民全部上岸定居,走上了幸福之路。
曾經十分貧困的閩東寧德,通過實施畬民下山、連家船民上岸的“造福工程”,30年來搬遷脫貧近40萬人。全市貧困人口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77.5萬人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75人,貧困發生率降至不足萬分之一。
擺脫“精神貧困”,擁抱未來
只有擺脫“精神貧困”,才能真正走上幸福之路。從海上到岸上的一躍,不僅改變了連家船民“生”的水平,也改變了他們“心”的狀態。
“過去連家船民上岸買東西,低頭頷首,畏畏縮縮,一看就和岸上人家不一樣,如今你已很難分清誰是海上的、誰是岸上的。”老支書劉向祿說。
上了岸,年輕船民們有了新的人生選擇,在精神層面也豐富起來。
1984年出生的溪邳青年歐春錦上岸后,在福州、平潭等地做起了建筑工程,“你不必像在海上那樣只有一條路,而是可以開船、運砂石、打工、做生意,做你喜歡的事。”
富裕起來的下岐村、溪邳村年輕人娶妻不再是難事,一些周邊鄉鎮甚至福州、廈門等地的姑娘都嫁到當地。對于下岐青年江進寶來說,從海上到岸上,再不必像祖輩那樣只能找船家女做老婆。他的妻子是工廠里做出納的福建三明女子,兩人的孩子已經7歲。
上了岸,船民不再受顛簸之苦,看病也方便了。下岐村現在有3個衛生醫療站,村民電話一撥,醫務人員幾分鐘就可以上門服務,鄉鎮衛生院距村委樓只有數百米。
讓連家船民更歡喜的是,年輕一代中“文化人”多了起來。
20歲就到溪邳村當民辦老師的花甲老人林興久記得,20世紀70年代,很多連家船民仍漂泊海上。大潮時,孩子們跟著家長出海勞作,落下學校許多功課;小潮來時,船只停靠外澳,林興久他們趕緊帶著課本和小黑板,踩著灘涂上船,給孩子們補課。
這被稱為“潮水班”的一幕,隨著連家船民上岸定居,已定格為歷史。“1999年連家船民上岸,村里一下子多了300多人要上學,市里、鎮里緊急協調,撥了20萬元,讓學校加蓋了一層。”陳壽章說,下岐村如今已出了200多個大學生,有的到大城市發展,有的返鄉創業。
陳壽章的兒子陳凌2011年從南京工程兵學院畢業后,進過大企業,開過酒樓,去年回到村里成了村支部委員。小伙子學的是環境工程,改造村容村貌時專長得到發揮:“我在村里的漁民廣場上增加了海馬、石斑魚圖案等諸多海的因素,村民們挺喜歡!”
下岐村大學生歐松弟從福建中醫藥大學畢業后,回到鄉鎮衛生院工作,用一技之長服務鄉親。“如今家鄉環境越來越好,剛回來時的擔心消失了,我覺得自己回來對了,這里大有用武之地。”
下岐村90后大學生連云畢業于大連海洋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現在就職于福建省林業勘察設計院。“我們的童年是在船上度過的,”他說,“讀書和工作的機會來之不易,要倍加珍惜、回報社會。”
“再沒人嘲諷我們是‘曲蹄’了,連家船民已挺直了腰桿。”鄭月娥說,“上岸又脫貧,我們終于實現了祖祖輩輩船民‘住有所居、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幼有所學’的家園夢。”
今年4月,下岐村來了一位外國客人——老撾人民革命黨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本揚。他風塵仆仆來到這個漁村,了解精準扶貧的中國故事和中國經驗。
“我們正在打造閩東連家船民上岸第一村,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鄭月娥說,下岐村將會繼續立足漁村實際,圍繞特色產業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海產品電商銷售等,帶動漁民增收致富。
夜幕降臨,村民們在下岐村廣場上載歌載舞。“生活好了,文化活動也多了,村里總是很熱鬧。”鄭月娥說。
江成財沒讀過書,只會寫自己的名字,普通話還要跟孫女學。看著兩個孫女正在學跳芭蕾舞,他高興地說:“孩子們有了一個全新的未來。”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最近更新
- 市政協委員建議推動出臺《重慶市民營企業發展促進條例》高質量集聚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022-01-15
- 噴灑消毒劑2.9噸!鶴壁鶴山區對城區公共場所集中消殺2022-01-15
- 大慶兩會看檢察 | 漫看大慶檢察“高光”時刻(一)2022-01-15
- @所有焦作人 坐火車不用再帶身份證了2022-01-15
- 從警前VS從警后,一同追憶那段“芳華”!2022-01-15
- 速看!福州這個路段出行有變2022-01-15
- 【長三角日報】紹興原市委書記馬衛光,任杭州市政協黨組書記2022-01-15
- 西安市新城區發布關于在外人員返鄉有關事項的通告2022-01-15
- 大幅提速!長春中院首次適用二審民事案件獨任制審判2022-01-15
- 天津津南檢察:“既要抓好防疫,也要辦好案件”2022-01-15
- 豫警文苑丨黑夜卡口,藏著最深的愛和最亮的光2022-01-15
- 全省法院實現訴訟費繳退費“線上辦” 傳統線下繳退費功能為何仍保留?2022-01-15
- 受疫情影響西安部分區縣蔬菜滯銷,亟需各方助力解決2022-01-15
- 恩施州6個重大交通運輸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32億元2022-01-15
- 【15號用】3崗招聘若干人!45歲以下可報!五險一金+包食宿!2022-01-15
- 國際科技合作助推湖南優勢領域提升國際競爭力2022-01-15
- 延安城區新增車位3100個 有效破解停車難2022-01-15
- 鴻星爾克入選2021年“誠信之星”!2022-01-15
- 菏澤農商行新興支行開展包片行政村信貸產品推介活動2022-01-15
- 鞏義市:黨員“雙報到”進社區 為民服務“不打烊”2022-01-15
- 廣東珠海1月15日新報告1例本土確診病例2022-01-15
- 大降價!阜陽即將啟動2022-01-15
- 北京專報丨國家衛健委:天津疫情仍在持續發展,西安疫情進入收尾階段2022-01-15
- 陜西對符合解除隔離條件人員 落實后續7天居家健康監測措施2022-01-15
- 信陽消防聯合多部門 開展應急實戰演練2022-01-15
- 城西區:“紅色存折”讓社區志愿服務更有溫度2022-01-15
- 乘動車忘帶身份證 可開電子證明2022-01-15
- 陜西組建2400人的省級醫療團隊 支援本土確診病例救治工作2022-01-15
- “德爾塔”與“奧密克戎”,救治有何不同?2022-01-15
- 手拉手共成長 長沙清水塘北辰小學孩子“牽手”湘西娃202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