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書況培友:“領頭雁”帶著村民們一步步發展致富

到達貴陽市開陽縣花梨鎮花梨村,需要翻越數座大山,這個掛在山梁上的村子,雖已是初冬時節,滿山遍野的李子樹把山頭染得綠意盎然。這個村家家有種植,戶戶有產業,任村支書12年的況培友,帶著村民們一步步發展致富。

“過去是我們一個一個的電話打給在外打工的村民,喊他們回來一起創業干事。現在是村民主動打電話來問我們,怎么把自己的產業搞好。”況培友說,“農民荷包里摸得出錢,觀念想法就不一樣了。”

記者在村里走訪,花梨村幾乎每戶村民都養了至少4頭豬,村里的李子果樹種植達5000余畝,此外,還有桂花樹、核桃等經濟作物,幾乎每戶村民都有參與。

村民邱國春是從2014年開始種李子樹,種了100多畝,2017年李子開始大投產,一畝收益達到4000多元,利潤可觀。一些村民看到甜頭,有參與種植的想法,但也有顧慮;一怕不會種,二怕種了銷不出去。

況培友等人帶著村民代表去重慶等地實地考察,回來后開群眾會給村民算“細賬”:過去一畝地上種玉米和油菜,年收入不足2000元,耗去大量人工;種果樹,以最低收購價2元計算,最少收益4000元,且只需定期做除草、節枝等工作,1個人一天就可以照顧2到3畝地,效率大大提高。加上有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改革的好政策,還有各項補貼,這個賬怎么算都“只賺不賠”。

況培友說,去買苗的時候,村里把苗圃場的技術人員也請來村里住起,手把手地教。大家邊干邊學,種植的品種也越來越豐富,有紅脆李、蜂糖李、桃心李、清脆李等。如今,花梨村的李子賣到北京上海等地,在外發展得好的村民也一起幫著大家賣,完全不愁銷路。

“李子樹管護好,可以保證幾十年都有錢賺,大家多少年都不為吃飯忙。”況培友常對村民們這樣說。

灰朝溝組組長張福軍69歲了,平日只有他和老伴帶著小孫孫在家,他家種了幾十畝李子樹,還養了50多頭豬。許多村民和他家一樣,家里都有好幾樣產業。

最提振村民信心的是交通的改善。目前到達村里只有一條省道,繞山繞水才能到村,明年就通車的甕開高速通往村里只需要幾分鐘,354國道也即將通到村里,路,馬上就變得四通八達了,返鄉的村民也越來越多,大家求發展的念頭越來越足。

花梨村有坡有地,就是缺水。從去年開始,花梨村開始搞“旱改水項目”,即旱地改成良田,實施面積達1000多畝。村里修起機耕道,建起3個山塘,把水引入溝渠。

“遇到機耕道占地情況,一些村民為了公共利益,也愿意無償把地拿出來。”況培友說,良田得到灌溉,種的果樹也省了挑水去澆根的勞力,村民們都非常支持。

村里發展干事的勁頭也讓曾經的“懶漢”動了起來。57歲的曹欽正過去早上一睜開眼就是喝酒,從早到晚都是醉醺醺的。況培友和幫扶干部黃維經常找他談心,給他做思想工作,引導他發展生產。

“一趟一趟的去得多了,他也聽你的,動起來了。”況培友說。

記者在曹欽正家看到,原本破舊的屋子已粉刷一新,家里的院壩和入戶道都是他投工投勞自己搞的。黃維牽來一頭牛犢給他養,村里還給他找了個打掃衛生的工作。況培友想著他院子里還有一塊閑置地,鼓勵他修豬圈喂幾頭豬。

“修院壩的沙子水泥我都可以給你賒來,修豬圈的材料我照樣可以幫你賒,但豬圈你要自己修,驗收了才能去申請扶貧資金給你報,關鍵是你自己要動起來。”為了曹欽正家喂豬的事,況培友跑了好幾回。

“那這兩天我就開始搞。”曹欽正說著拿了根煙遞給他。況培友走的時候,他送出來,又遞了根煙給他。

為了給村里的孤女張亞修房子,況培友像修自家房子一樣,幾個月來天天跑,直到房子修好。張亞今年11歲,她喊44歲的況培友“哥哥”,“過去一問到她的情況,就眼淚汪汪的,現在這么多人關心她,小姑娘樂觀了很多,學習成績也很好,遠遠見到都是笑嘻嘻的和人打招呼。”

況培友說,村干部做的工作很平凡,就是把國家給農村給農民的好政策,宣傳好、用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群眾的信任,問心無愧就行了。”(記者李黔渝)

關鍵詞: 況培友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