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太大了,很難找到當年曾經拍過的建筑,因為我爭取找到同一個拍攝方位和角度。”30年后故地重游,馬庭·庫摩在曾駐足的車站、碼頭、廣場,再次按下快門,以德國人的嚴謹與執著,見證了中國大地的滄桑巨變。
“我在農村買東西,農民都是通過二維碼收款,非常方便。”廈門大學美籍教授潘維廉感慨說。25年后重走中國路,他由衷贊嘆:“1994年是土色,2019年是綠色的!”
與庫摩和潘維廉一樣,許多國際友人記錄、親歷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歷史巨變。他們了解中國奇跡背后的必然邏輯和精神動力,也因此相信,未來世界將見證一個更加繁榮進步的中國,一個更多造福人類的中國。
改革創新,激發前進動力
1976年,中國對西方來說神秘而陌生。德國記者馬庭·庫摩好不容易拿到了赴華簽證。他記得,那時的天安門廣場,人們身著黑、灰色中山服,騎著笨重的自行車;30年后,他鏡頭里記錄的黃浦江東岸,原本的田地已是流光溢彩的浦東新區……
庫摩曾多次訪問中國,透過不同的時間截面觀察中國,對不可思議的“中國速度”感受尤為真切。他說,中國人的奮斗精神令人印象深刻,特別是“改革開放政策,成就了中國的經濟奇跡,世界為之驚嘆”。
經濟總量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600多億元到2018年突破90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19元增加到64644元,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為全球最大貨物貿易國、最大工業國。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年均增長9.5%,速度之高、持續時間之長創下人類經濟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經濟成就。”英國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原署長羅思義評價說。
中國奇跡,源自接續奮斗,源于開拓創新。跟國際上一些認為中國人思想保守的看法相反,中華民族是勇于突破現狀、敢于推陳出新、主動擁抱世界的民族。英國劍橋大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彼得·諾蘭在《理解“中國奇跡”的關鍵》一文中有言,在歷史上相當長時間里,中國人一直是創新和創造力方面的世界領先者。
從建立經濟特區到加入世貿組織,從移動支付到共享經濟,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華大地呈現百舸爭流的繽紛活力……法國前總理拉法蘭說:“發生巨變的中國,正是中國人勇于改革的寫照。”
進入新時代,中國改革行穩致遠,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從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到以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的圖景迅速鋪展。新加坡《聯合早報》評論,環顧世界,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像當今中國這樣,以一種說到做到、只爭朝夕的方式全面推進改革進程。
當今世界,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持續蔓延,中國深化對外開放的決心絲毫沒有動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出臺外商投資法,縮減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推出金融業對外開放“新11條”,科創板鳴鑼開市,上海自貿試驗區正式擴圍……中國擴大開放、改善營商環境的諸多舉措帶給世界信心和希望。
“未來中國將不僅是全球的生產中心,也是創造力與創新的源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科斯曾如此洞見。如今,他的預言正被事實有力證明。
以民為本,蘊涵力量之源
潘維廉拿出一張25年前跟兩個兒子在中國西部沙漠的合影說:“此行重走當年路,車子從公路穿過一片樹林時,當地人告訴我,這就是當年沙漠的位置,我驚呆了。”沙漠變綠洲,山要綠起來,人要富起來,潘維廉盛贊中國的綠色發展理念。
1988年,潘維廉辭去美國證券公司職務,在廈大任教至今。1994年,他歷時3個月,自駕4萬公里,游歷中國內陸沿海。今夏,他重走中國各省區市,被發生的巨變深深震撼。
“我發現在每個省、每個城鎮、每個角落,都有發展!每個偏僻的農村都有政府幫助它們!”潘維廉用流利的中文說:“老百姓談及生活變好的原因,脫口而出政策好、領導好!這就是中國夢!”
1949年的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僅35歲,文盲率超過80%;如今,中國擁有最龐大的受過高等教育群體,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歲。人民生活從貧困到溫飽再到總體小康,即將實現全面小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一個都不能少的小康路上,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成功脫貧,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總數70%以上,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7%,創造了人類反貧困史上的偉大奇跡。國外學者指出,僅脫貧這一項,就足以彰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優勢。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中國大地不斷創造奇跡的力量源泉。
“時刻將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明白人民真正的需求是什么,這樣才能制定正確的、有利于人民的政策,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巴西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羅尼·林斯這樣評價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成功的秘訣。著有《大國雄心》一書的劍橋大學教授馬丁·雅克說,中國對民生問題的重視程度,是很多沒有去過中國的西方民眾難以體會到的。
“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面臨很多內部和外部挑戰,但中國人民和他們的領導人已經找到了通向成功的道路。”彼得·諾蘭認為。
立己達人,彰顯天下情懷
中國人民有不僅要自己過上好日子,還追求天下大同的家國情懷,國際責任與擔當始終是中國外交的堅守與篤行。中國積極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也誠邀各國伙伴搭乘中國發展的順風車。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政策,成為亞洲經濟“穩定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中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30%,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壓艙石”和動力源;面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逆流,中國愈加積極融入全球分工體系和產業鏈、價值鏈,發展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完善自身,也賦能世界。
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正確義利觀、新發展觀、新安全觀、全球治理觀……中國方案承繼數千年積淀的東方智慧,為世界持久和平繁榮指出了和合共生的新路,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世界和人類作出的貢獻不僅在于創造了多少物質,還在于提出了什么理念。”希臘總統帕夫洛普洛斯,高度贊賞中國領導人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認為這些理念體現了古老的中華文明的智慧和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歷史擔當。
知行合一,擔當作為。面對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中國同各方攜手并肩,倡導多邊主義,完善全球治理。中國始終積極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馬丁·雅克認為:“中國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就是摒棄叢林法則、不搞強權獨霸、超越零和博弈,開辟一條合作共贏的文明發展新道路。這是改變世界的偉大創造。”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已經并將繼續產生顯著的全球效應,它將改變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他預言:“中國將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新型大國。”
改革開放永不停步,和平發展初心不渝,命運與共旗幟高舉,承載中國人民偉大夢想的航船必將破浪前行,勝利駛向光輝的彼岸。(新華社記者杜白羽 參與記者吳黎明、任珂、孟昭麗)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最近更新
- 市政協委員建議推動出臺《重慶市民營企業發展促進條例》高質量集聚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022-01-15
- 噴灑消毒劑2.9噸!鶴壁鶴山區對城區公共場所集中消殺2022-01-15
- 大慶兩會看檢察 | 漫看大慶檢察“高光”時刻(一)2022-01-15
- @所有焦作人 坐火車不用再帶身份證了2022-01-15
- 從警前VS從警后,一同追憶那段“芳華”!2022-01-15
- 速看!福州這個路段出行有變2022-01-15
- 【長三角日報】紹興原市委書記馬衛光,任杭州市政協黨組書記2022-01-15
- 西安市新城區發布關于在外人員返鄉有關事項的通告2022-01-15
- 大幅提速!長春中院首次適用二審民事案件獨任制審判2022-01-15
- 天津津南檢察:“既要抓好防疫,也要辦好案件”2022-01-15
- 豫警文苑丨黑夜卡口,藏著最深的愛和最亮的光2022-01-15
- 全省法院實現訴訟費繳退費“線上辦” 傳統線下繳退費功能為何仍保留?2022-01-15
- 受疫情影響西安部分區縣蔬菜滯銷,亟需各方助力解決2022-01-15
- 恩施州6個重大交通運輸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32億元2022-01-15
- 【15號用】3崗招聘若干人!45歲以下可報!五險一金+包食宿!2022-01-15
- 國際科技合作助推湖南優勢領域提升國際競爭力2022-01-15
- 延安城區新增車位3100個 有效破解停車難2022-01-15
- 鴻星爾克入選2021年“誠信之星”!2022-01-15
- 菏澤農商行新興支行開展包片行政村信貸產品推介活動2022-01-15
- 鞏義市:黨員“雙報到”進社區 為民服務“不打烊”2022-01-15
- 廣東珠海1月15日新報告1例本土確診病例2022-01-15
- 大降價!阜陽即將啟動2022-01-15
- 北京專報丨國家衛健委:天津疫情仍在持續發展,西安疫情進入收尾階段2022-01-15
- 陜西對符合解除隔離條件人員 落實后續7天居家健康監測措施2022-01-15
- 信陽消防聯合多部門 開展應急實戰演練2022-01-15
- 城西區:“紅色存折”讓社區志愿服務更有溫度2022-01-15
- 乘動車忘帶身份證 可開電子證明2022-01-15
- 陜西組建2400人的省級醫療團隊 支援本土確診病例救治工作2022-01-15
- “德爾塔”與“奧密克戎”,救治有何不同?2022-01-15
- 手拉手共成長 長沙清水塘北辰小學孩子“牽手”湘西娃202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