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冬奧良機盤活資源優勢 京津冀體育共謀發展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中國三大國家戰略之一,在這一戰略的實施過程中,體育產業扮演著重要角色。面對2022年北京冬奧會良機,三地體育產業的融合發展特別引人關注。

近日,2017京津冀國際體育產業大會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就京津冀三地冰雪運動、體育旅游、體育場館等話題展開探討。

打造冰雪“第三極”

北京成功申辦2022年冬奧會后,中國冰雪運動迎來了發展的歷史機遇。北京體育大學教授林顯鵬提出,京津冀地區在冰雪運動發展上有著種種優勢條件,應抓住機遇,打造世界冰雪“第三極”。

目前,世界冰雪運動的第一大板塊是阿爾卑斯山地區,第二板塊是美國中西部的科羅拉多州地區。而京津冀地區總人口超過1.1億,擁有巨大的冰雪消費潛力,這是其他兩大冰雪產業板塊無法比擬的。

專家稱,北京地區雖然冰雪產業投資占比較低,但收入增速在全國冰雪產業處于領先地位。從全球來看,日本、美國的冰雪產業都在進入緩慢下降階段,但包括京津冀在內的中國冰雪產業一枝獨秀。即將舉辦的北京冬奧會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深入,將使三地的冰雪運動如虎添翼。

不過,京津冀要想打造“第三極”,尚需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尤其是競技體育上的短板。林顯鵬表示,中國的冰雪競技面臨的核心問題是沒有建成完善的冰雪競技體育體系。由于不具備冰雪項目訓練基地和教練體系,再加上科技保障不全面,三地在冰雪運動醫學、理療、康復等方面的短板尤為突出。

林顯鵬說,對冰雪運動進行深入規劃,是京津冀三地未來的重要任務。只有做出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強、接地氣的規劃,才能使冰雪競技體育和冰雪產業實現彎道超車。

構建“體育旅游圈”

旅游與體育的互需互求、相互融合正在日益加深,“體育+旅游”已成為體育產業未來發展的趨勢之一。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產業發展中心研究部主任崔樂泉說,京津冀地區擁有豐富的體育旅游資源,經濟基礎雄厚,推動了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建設。而冬奧會的申辦則成為體育旅游發展契機。

三地的體育旅游發展已經結出了諸多碩果。今年10月,京津冀三地聯合開展了以“尋找最美體育旅游目的地”為主題的“京津冀運動休閑體驗季”系列活動,在河北盧龍縣、石家莊市鹿泉區、邢臺天河山等地開展了山地徒步、定向賽等活動。

雖然京津冀體育旅游具備整體優勢,但三地體育旅游發展不平衡是不可忽視的事實。崔樂泉指出,京津冀存在旅游資源過于集中、空間上分布不均等問題,因此應當構建京津冀“體育旅游圈”。一方面在協同化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產業、區域和體育旅游的跨界融合;另一方面,逐步解決以往京津冀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出現的生態環境和旅游承載力“負債”問題。

崔樂泉建議,京津冀“體育旅游圈”的構建應發揮地區特色優勢,以濱海、山水、冰雪、草地風光為主題,發展集休閑、觀光、刺激、健身為一體的體育旅游。例如,秦皇島、唐山、天津和滄州主要挖掘沿海城市的特色,而張家口、承德和北京延慶等地區則應突出冰雪主題。

成立“體育場館聯盟”

體育運動的發展離不開體育場館、場地等基礎設施。作為繼長三角和珠三角后的又一體育產業大區,京津冀地區的體育場館、場地擁有量超過10萬個,占全國體育場館總數的5.9%。

首都體育學院教授霍建新提出,面對龐大體量,盤活用好現有體育場館設施是京津冀地區體育發展的首要問題,其關鍵在于建立“體育場館聯盟”,以現有場館為依托,兼顧北京、張家口冬奧會場館建設和未來使用。

專家稱,實現三地場館資源、信息共享,形成聚合效應,是盤活現有場館的主要舉措。例如,建設“一卡通”管理機制,讓三地共享“互聯網+體育+健身”智慧體育場館網絡。

目前,北京、張家口正緊鑼密鼓地進行冬奧會體育場館設施建設工作。2022年冬奧會預計使用25個場館,其中新建場館數達10個。霍健新強調,應以賽后利用為目標,打造和建設冬奧會的場館設施。若僅僅為賽事投入巨大資金,而不考慮賽后利用,會留下非常大的問題。

而在冬奧會場館的賽后使用上,三地的“體育場館聯盟”有望出一份力。例如,發揮互聯網優勢,建立三地雪場、冰場數據共享,方便冰雪運動愛好者,使冬奧會場館在未來依然活躍在人們的生活中。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