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降級干部去哪兒不應成為秘密
不同的處分,是為了既不把犯錯誤的干部一棒子打死,也不人為減輕犯錯干部應負的責任。

  ----------------------------------------------

  據中央紀委官網的消息,最近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原黨委副書記、司令員劉新齊,被降為正處級非領導職務。被降級甚至被“斷崖式降級”的現象,隨著反腐力度的加大并不少見,有的降級力度非常大,比如江西省委原常委、秘書長趙智勇就被連降七級,從副省級降至科員。

  據人民網2017年4月的數據,十八大以來至少已有20位省部級以上官員被降級。15人出自地方,3人出自國家部委,2人出自國有企業。在基層,被降級的干部可能更多。這些干部被降職以后,工作心態和工作成效如何,仍然值得關注。

 

  降級干部去哪兒不應成為秘密,應該做好信息透明化工作。一是讓公眾客觀實在地看到干部被降級以后的工作狀態,看到中央反腐的力度和決心;二是降級后的重新起用,尤其是擬再提拔的階段,主動接受群眾和媒體監督。

  按規定,被降級干部的提拔在一定時間內必須凍結,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干部帶病提拔的現象。我國《公務員法》和《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都規定了降級的處分時限是24個月,兩項法規均明確:在受處分期間有悔改表現,并且沒有再發生違紀行為的,處分期滿后,由處分決定機關解除處分。解除處分后,晉升工資檔次、級別和職務不再受原處分的影響。但是,解除降級、撤職處分的,不視為恢復原級別、原職務。

  相比于免職,降級是更有力度的處分。媒體曾報道指出,全國85名免職官員逾三成復出。“降級”能夠更好地堵住“官復原職”的漏洞。據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分析:“免職后起復的操作空間在于免掉的是職務,不是級別。保留原級別,那么就繼續享受相同的待遇。這就為起復留下了伏筆。”不同的處分,是為了既不把犯錯誤的干部一棒子打死,也不減輕犯錯干部應負的責任。

  《人民的名義》這部電視劇塑造了懶政典型孫連城的人物形象,這個光明區區長得過且過,對百姓疾苦無所用心,熱衷于回家看星星。沙瑞金書記拍案而起:“這孫連城還有一點責任心嗎?他還是不是共產黨的干部?我們各級黨委和各級政府不是養豬場,不能養這種只會糟蹋老百姓糧食的懶豬。”后來孫連城就被斷崖式降級,調往少年宮給青少年當校外輔導員。少年宮畢竟不是“問題干部”回收站,少年宮更需要積極有作為的好老師作表率,如果孫連誠繼續“懶”下去,少年宮也不是他的庇護所。別讓降級干部去哪兒成為秘密,搞好后續監督,既是對群眾利益的保護,也是對干部最好的管理。(陶舜)

關鍵詞: 干部 秘密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