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絲路的變與不變

與兩千年前以駝馬為主要運輸工具開辟的老絲綢之路相比,今天的絲綢之路以鐵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支撐,貨物運輸時限大幅縮短,輻射面積更廣、影響人口更多。如果說老絲綢之路是以時間換空間的話,那么,新絲綢之路就是以市場拓空間。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一脈相承、薪火相傳。

新絲路傳承了和平合作的精神。老絲路是在西漢王朝面臨強大的匈奴部族不斷侵擾的背景下開辟的。面對匈奴的逼迫,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一方面以武力應對,“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另一方面,為從根本上消除后患,派張騫出使西域,伸出和平之手,共謀合作之事。戰爭的最終目的是和平,合作永遠是國家發展、民族進步、文明傳承的必由之路,這一精神在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中得到了傳承。

新絲路傳承了開放包容的精神。中華民族是一個善于借鑒學習的民族,不僅自身善于創造文明,對外來的先進文明也勇于學習接納。比如在很多地方,我們都能看到來自域外的佛教與源自本土的道教和平居于一堂。彼時的大漢王朝,盡管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軍事實力和科技水平,但卻并不滿于現狀裹足不前,漢武帝曾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最遠到達了羅馬帝國。今天,60多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100多個國際組織領導人即將匯聚北京,參加“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正是開放包容精神的完美詮釋。

新絲路傳承了互學互鑒的精神。寸有所長、尺有所短,任何存世的文明都是經歷過歲月的風霜洗禮和殘酷的生存考驗,都有其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國土有大小,國家無貴賤,經濟有強弱,精神無高低。 絲綢之路開辟之初,四大發明傳向西方,帶動了西方國家生產力的快速發展;而帶回的數學、幾何等科技知識,也同時促進了漢朝的科技水平提高。文明的交融發展不是孰強孰弱,誰吃掉誰的問題,而是互學互鑒,共同進步的問題,學習力決定了誰將走的更遠。

新絲路傳承了互利共贏的精神。2100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開拓古代絲綢之路,東西文明交融鑄就了兩大帝國的同步輝煌;如今,條條鐵軌鋪就中歐互利共贏之路,賦予古代絲綢之路以新的生機與活力。中歐班列送去了“中國制造”,更送去了中國機會;挖掘了國際市場,更帶回了世界眼光。隨著一列列班列往返的不僅是貨物,更是文化習俗與風土人情。新舊絲路變的是物流的速度,不變的是和平發展的品質。

關鍵詞: 絲路 新舊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