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數字藍海 重振工業雄風——寫在全國工業APP和信息消費大賽決賽連續兩年在株洲舉辦之際

位于株洲經開區的中國移動湖南數據中心。(株洲經開區供圖)

中國首列出口歐洲雙層動車組在中車株機公司下線。 張燦強 攝

李永亮 李何露

今年的暖冬對株洲人而言,不只是氣溫帶來的舒適體感,還有盛會激起的發展信心。

12月19日,中國國際軌道交通和裝備制造產業博覽會落幕不到10天,2021年全國工業APP和信息消費大賽決賽在株洲拉開帷幕。兩場頂尖行業盛會,當下與未來交織,現實與理想輝映。

作為“中國電力機車搖籃”,軌博會擇址株洲“實至會歸”。但工業APP和信息消費大賽決賽自去年首次移師內陸城市后,再次選擇株洲,卻是對株洲辦會水平的褒獎,是對工業株洲實力的肯定,更是對株洲奔赴數字藍海的殷殷期望。

在奔赴高質量發展的大道上,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刻影響先進制造業發展。過去一段時間,株洲敏銳地抓住機遇,將數字化滲透到產業發展中,以數字經濟謀求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取得重大成效。先后列入國家首批智慧城市試點、國家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城市和信息消費試點城市、中國移動5G試點城市等。

方向正確,前景廣闊。今年前三季度,株洲互聯網和軟件及信息技術服務業收入增長69.2%,高于年度目標54.2個百分點,增速全省排名第二。

站在數字經濟的風口,工業株洲正試圖走出一條新路,并將其作為培育制造名城、重振工業雄風的核心力量。

“堅定不移、一鼓作氣推進數字化建設”

——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加速融合

數字經濟作為經濟學概念,是人類通過大數據的識別、選擇、過濾、存儲、使用,引導、實現資源的快速優化配置與再生、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形態。其內涵包括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據價值化等。

相對于晦澀難懂的經濟學概念,老百姓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切身感受。

不久前,市民唐志鵬在株洲市民中心窗口工作人員的指導下,下載“諸事達”APP,不僅順利辦理開辦KTV的事項,還享受到退役士兵自主就業一次性經濟補助金給付。

“諸事達”APP是株洲在全省率先實現APP端“一件事一次辦”的創舉,也是數字經濟降本增效、惠及民生的直觀體現。

敢闖敢干的株洲,在數字化建設方面已搶先一步、領先全省。

12月14日召開的株洲市數字化建設工作開展情況匯報會通報,株洲市數字化建設取得階段性顯著成果。數字智慧城市能力資源居全省第二,政務服務事項極簡化態勢已然成型,“一件事一次辦”全面升級提質,部門服務數字化應用場景日益豐富,“諸事達”APP服務能力顯著提升,企業和百姓辦事獲得感不斷增強。

兩天后,株洲市委書記曹慧泉率隊來到株洲經開區,調研北斗產業園建設情況。擬落戶株洲的北斗產業園規劃總用地面積9252畝,力爭到2025年,園區產值達到500億元,到2030年全面建成北斗規模應用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綜合示范區。株洲加快推進北斗產業園建設,目的在于再造一個新的經濟增長極。

“要明確目標、把握原則、注重方法,堅定不移、一鼓作氣推進數字化建設。”株洲市委書記曹慧泉的發言,讓人們看到這個城市發展數字經濟的決心。

株洲數字化建設另一個突出表現,是去年5月發布首批12個5G典型應用場景,正式跨入5G商用時代。一年過去,以中國移動全國5G首批試點城市為契機,株洲數字化高樓的基礎夯實踩緊。

工業株洲正致力培育制造名城、打造幸福株洲,其在數字化建設中的不懈探求,核心目的在于以信息化驅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

早在2018年,株洲市工信局就牽頭編制大數據產業和人工智能產業融合發展規劃,通過規劃引領,有效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加速融合,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和帶動數字經濟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陳吉紅、譚蕭鋒等專家的帶領下,株洲建立湖南工業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時代電氣數據與智能技術中心、時代電動云智通大數據云視中心、以及關鍵技術及應用重點實驗室等一批高校基礎科研平臺。

為培養人才,湖南第一家人工智能職業技術學校——株洲人工智能職業技術學校掛牌成立。加上湖南(株洲)職業教育科技園、湖南工業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株洲在數字化建設中擁有強大的人才培養和儲備能力。

人才培養和儲備是數字經濟的基礎。圖為湖南(株洲)職教科技園。(株洲經開區供圖)

不忘初心,不舍晝夜,“數字”帶來的回報,超過預期,令人驚喜。

剛剛落幕的軌博會上,中車株機公司展示了自己的最新研發成果——全球最高等級全自動駕駛地鐵列車。研發人員說,軌道交通轉向架全流程數字化質量控制技術在列車研發中起到關鍵作用。

中車株機公司的“轉向架智能制造”是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的典范,其全流程數字化填補全球空白,獲中國質量技術領域最高獎。

產業數字化催生技術革命。圖為北汽株洲基地焊裝車間工作的機器人。黃進 攝

今天,廣袤的株洲大地上,數字化建設扎根園區、深入車間。近5年來,株洲創建湖南省工業互聯網試點平臺8個,培育工業APP1065個、互聯網應用示范企業53家。

“西伯利亞”蝶變發展先行區的思考

——“一主兩翼”產業體系快速形成

株洲城北,云龍大道筆直向北,奔長沙而去。

道路邊,4500余畝的湖南云龍大數據產業園崛地而起。這是全省最大的省級大數據產業園。其中,中國移動(湖南)大數據中心一期已建成運營,是中國移動全國政企“公有云”五大重要節點之一。規劃建設的云龍產業新城、軌道交通城,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產業,中關村信息谷、國創越摩先進封裝等項目正在抓緊推進,云龍產業新城已入駐企業15家。

在數字經濟的帶動下,株洲經開區各項指標增幅均排名株洲前列。去年,在全省134家國家級、省級園區中排名第33位,較上年度提升42位,3年提升73個位次。

株洲經開區所在的云龍片區,老株洲人印象中的“西伯利亞”,悄然蝶變為長株潭一體化發展先行區。

株洲經開區的后發趕超,帶來關于發展的深沉思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綠色、高效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產業,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產業、關鍵動力。

銳意進取的株洲沒有錯過這次機遇,前瞻布局了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產業“一主兩翼”產業體系。

——“一主”,以株洲經開區為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產業主要承載園區,建設湖南(云龍)大數據產業園、產業研究園、云龍智能制造產業新城、湖南大數據產業園孵化中心、中關村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園等五個承載園區。

——“兩翼”,在株洲高新區、石峰區分別布局株洲信息港、清水塘智能科技示范園2個發展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相關產業園區。

為確保“一主兩翼”產業格局形成,株洲市組建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產業鏈鏈長辦公室,專人專班,掛圖作戰,推進產業鏈建設。建立產業鏈招商對接企業名錄庫,3個駐外招商聯絡處與駐外招商機構形成合力,招大引強。

去年以來,中關村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園、云龍大數據產業園大數據應用中心、國創越摩先進封裝項目、云龍大數據產業園大數據產業服務中心相繼開工建設,國家數控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分中心啟用。

相繼涌現的尖端數字產品和裝備,充分說明株洲在數字經濟方面的探索有力有為。

中車時代電動、中車時代電氣、湖南長城計算機、中航發608所、株洲中航科技、湖南華數、中科智感等公司陸續推出自主研發的大數據基礎平臺產品,華通科技、智工科技、中辰環能等一批高科技服務企業面向特定領域研發數據分析工具,提供創新型數據服務;

中國移動、中國華錄等龍頭企業服務器單集群規模超過萬臺,具備建設和運維超大規模大數據平臺的技術實力;

中科智感、斯邁爾特、國聲聲學等企業積極學習人工智能前沿技術,在語音識別、圖像理解、文本挖掘等方面搶占技術制高點。

“一主兩翼”騰空而起,其他園區“多元”發展,株洲數字經濟欣欣向榮,展翅飛得更高、更遠。

“芯”中有“數”,先進制造業蓬勃發展

——數字賦能,奮力闖出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產業數字化帶來工業革命,有力促進了產品的迭代升級。

9月26日,株洲高新區,湖南長城計算機首批無減速器結構的新型多關節機器人下線交付。這款機器人不僅在性能上具有高精度、高穩定性和高壽命的顯著特點,而且主要部件全部自主研發、自主生產,國產化率達99%以上。

株洲一家機器人裝配企業的技術人員正在研制新一代機器人。

(株洲市委宣傳部供圖)

加持先進的信息技術,湖南長城計算機爆發式增長,成為株洲乃至湖南的企業明星。今年前三季度,湖南長城計算機營收43.9億元,同比增長高達86.6%。

株洲高新區表現搶眼的信創企業還有麥格米特。疫情發生以來,該公司訂單不降反增,持續保持30%以上的增速。

隔湘江對岸,石峰區田心的中車株洲所陳列室,來賓看到一棵“科技樹”:以算法、器件、材料三大技術為“根”,支撐起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風電、材料等8大產業,多項全球、全國領先技術成果掛滿“枝頭”。

“科技樹”枝繁葉茂,支撐主干的,是芯片,是數字化。

今年9月,中車株洲所旗下時代電氣在A股上市,市值持續攀升。到11月中旬突破1000億元,成為株洲首家總市值過1000億元的上市公司。

業內人士清楚地知道,時代電氣市值的持續攀升,在于其具備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體系,科技創新實力突出,掌握的軌道交通永磁牽引變流系統關鍵技術、高壓大電流IGBT芯片關鍵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芯”中有“數”,株洲軌道裝備制造業呈現蓬勃發展之勢。今年,世界首創內燃與電力混合高原雙源“復興號”動車組成功駛入西藏,時速200公里雙層動車組首次出口歐洲,再次向全球展示株洲高端裝備創新的新成就。

根植工業沃土,持續推動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更大更強的“城市樹”拔地而起。

聚焦優勢產業,株洲鍛長板、補短板,形成軌道交通裝備、航空動力兩大世界級產業集群“主干”。

傳統的服飾產業實現數字化轉型,成為繼軌道交通裝備業之后,株洲第2個過千億產業。陶瓷企業加快“機器換人”步伐,企業自動化、智能化替代率平均達到70%,在全國陶瓷主產區位居前列。

發揮主機企業、龍頭企業的帶動引領作用,株洲做強大企業、培育“小巨人”。截至目前,株洲市獲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8家、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9家,總數在全省排名第二。在全國專精特新“小巨人”排名中,株洲居第26位。

短短10余年,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與大健康、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新型功能玻璃等產業鏈從無到有、從弱到強。

目前,株洲在全部41個工業行業大類中擁有37個,是全省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市州。主導產業優勢更優,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后發趕超,株洲工業“比較優勢”成為“整體優勢”。

12月中旬,好消息不斷從株洲傳來:在荷塘區,三一智慧鋼鐵城線上平臺上線40天,吸引30余家知名企業交易,交易額突破20億元;在炎陵深山,繼株洲國聲聲學后,深圳市皇馬電器投資建設智能聲學封裝生產線……

數字化賦能株洲,正聚集新的能量,形成新的推力。

株洲市工信局一份最新的統計數據表明,株洲數字經濟對制造業發展的貢獻率超過30%,涌現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等大批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5G、大數據、互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步伐明顯加快。

乘勢而上,聚力而為,株洲在數字經濟領域正鋪開新的畫卷,創造新的傳奇。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