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安仁:創建“兩院”,打造“小鎮美學榜樣”

眾多新場景、新業態層出不窮,“千年古鎮”“百年公館”的風貌悄然發生嬗變,不斷展示出新氣象。

夜色下的安仁古鎮

從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出發,不過40多分鐘車程,便可來到有千年歷史的成都大邑縣安仁古鎮。

如今正是秋日,清甜的桂花香氣由道路兩旁的老公館中幽幽透出,引來行人對古鎮過往的種種遐思。

“算起來,我已在文旅行業中度過了20年,見過不少非常好的小鎮,但對安仁古鎮卻是一見鐘情,因為這里的調性太獨特了。”華僑城西部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成都安仁華僑城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仁華僑城”)總經理喬曉燕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27座公館建筑、47所民間博物館、面目一新的老街民居和鄉村林盤,將傳統和時代的風華濃縮在了這座川西古鎮。自2016年華僑城集團(以下簡稱“華僑城”)正式入駐安仁以來,以“文化+旅游+城鎮化”的全新理念為引領,為古鎮的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大邑縣也將“三文”產業(指文博、文創、文旅產業)的融合創新列為全縣總體發展戰略的重中之重。在這些核心因素的推動下,眾多新場景、新業態層出不窮,“千年古鎮”“百年公館”的風貌悄然發生嬗變,不斷展示出新氣象。

老公館,新故事

作為中國唯一一座博物館小鎮,以公館老街、劉氏莊園博物館、建川博物館為空間基礎劃定的博物館群落,是安仁古鎮最核心的文化資源,也是古鎮改造和“三文”產業開發的關鍵所在。

經過3年多的努力,已經取得的成果是顯著的。以古鎮樹人街上7座比鄰而立的公館為例,道路一側的4座公館,白天是威士忌思想空間、徠卡博物館、紅酒博物館,到了晚上則為《今時今日安仁》的實境演出提供了移步換景、沉浸式體驗的空間。

道路另一側的3座公館,經過“修舊如舊、最小干預、完全可逆”的改造提升與活化再利用,形成了中國首個公館式精品博物館——華公館。

同樣的方法,也體現在古鎮3條老街、13座公館、210余間商鋪、15.8萬平方米歷史街區的整體改造修繕中。

老建筑、老街區改造完成后,如何在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公館建筑中恰如其分地植入文博產業,依托文創夯實博物館內容,依托文旅拓展博物館形態,將文化體驗納入“三文”融合發展的全過程,考驗著新型博物館運營者的眼光和能力。在喬曉燕看來,安仁在這些方面的探索已經初見成效。

一方面,華公館、萬里茶道·中國茶空間、央視《國家寶藏》首個線下體驗館等博物館,在開設主題特色展覽之余,突破了傳統博物館的展陳模式,積極探索“博物館+”新型消費體驗場景和空間美學實踐。

另一方面,考慮到安仁古鎮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中華文化促進會、華僑城、大邑縣還在拓展文博產業孵化服務平臺方面進行了規劃建設,力圖為藝術作品的創作、展示與銷售提供全產業鏈的資源聚集。

例如,在美術作品和文創產品的原創生產上,安仁古鎮依托國內九大美術院校,組建了中國公共藝術創作供給基地、中國青年藝術家美育聯盟等平臺,為文博內容的藝術化呈現提供相應的扶持,希望以此吸引藝術家入駐安仁,形成人才和產品的集聚效應。

同時,在扶持服務藝術家創作之外,它們還與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等單位合作,在安仁建立了西部文化產權交易中心、西部文化藏品拍賣中心、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三大國際性平臺,并舉辦安仁雙年展、文化名鎮博覽會、安仁論壇等品牌活動,將文博產業延展至文化交流、產權交易、拍賣收藏、主題會展等縱深領域。

枝頭綻放的百年黃金桂,被制成創意性香囊,供人們玩賞;首次落戶安仁的“萬里茶道·中國茶空間”,運營一年間便成為成渝都市年輕人品茗賞樂的網紅打卡地;古鎮推出的青梅、藍莓兩種果酒,以“公館”“旗袍”符號為設計元素;已連續舉辦七屆的“穿上旗袍去安仁”大型情景體驗活動,風情萬種,觀者如堵……特色濃郁、豐富多彩的產品和活動,也讓安仁古鎮的文創產業呈現出勃勃生機。

“文化產業的落地和健康發展,重在有高質量、多樣化的產品,合理的價格體系,形成穩定的市場規模和運營范式。”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全國非國有博物館協作體執行主席郭杰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數據顯示,2018年安仁古鎮及周邊景區共接待游客668.51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9.31億元,文旅產業的成績可圈可點。

此外,安仁也成為了成都唯一一個以“文博文創”為主題的市級產業功能區——安仁·中國文博文創產業功能區,并承擔著先行先試的任務。

讓老百姓成為最大受益者

成都西嶺雪山風景名勝區(安仁古鎮屬該區轄內)管委會主任孫海彬曾在安仁古鎮工作多年,如今他還清晰地記得3年前古鎮街巷上的景象。

“當時整條樹人街上都是賣臭豆腐的,老百姓在自家房子前搭一個攤位,能賺10塊就賺10塊,也談不上有什么整體業態規劃。”孫海彬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華僑城等企業入駐安仁之后,孫海彬明顯感受到古鎮街巷風貌發生了變化:“老百姓對此的感受是最深的,企業對開發的鋪面進行重新規劃和改造后,周圍的居民看了也愿意去調整自家的店鋪風格和業態;在政府、企業的扶持引導下,整個街區很快就不一樣了,也吸引了不少鎮上的年輕人回鄉創業。”

對于當地居民而言,更為深切的改變還體現在生活條件的改善上。例如,針對安仁古鎮核心區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問題,華僑城對街區供排水系統、道路交通、電力、燃氣管道等方面進行了規模化投資改造,讓原住民用上了更加穩定、清潔的能源,享受到了更好的生活環境。

華僑城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段先念介紹,自2016年以來,華僑城每年都對安仁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居民生活設施投入大量資金,“作為文旅央企,在承擔傳統文化保護、傳承、開發和利用職責的同時,以人為本,推進新型城鎮化,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和生產,更是我們最大的夢想。要首先讓當地的老百姓成為最大的受益者,然后是商家,最后才是華僑城的平臺公司。”段先念說。

按照產業劃分,以斜江河為界,安仁北岸的古鎮景區以發展文博旅游為核心,覆蓋4000多畝土地的南岸片區,則側重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農業問題是鄉村振興的重點和難點,如何合理利用華僑城積淀多年的文旅資源來引領鄉村發展、賦予農業更大的發展空間和價值,是破題的切入點。

“我們用文旅文創賦能安仁南岸片區的建設,形成農旅融合特色產業鏈,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華僑城西部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大帆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具體而言,華僑城在南岸美村打造了錦繡安仁花卉公園,以此吸引客流,提升南岸片區的品質和熱度。自2018年底公園開業以來,已接待游客約85萬人次。張大帆透露,公園建成后,九成員工都來自安仁本地。

除了拉動當地就業,華僑城等企業還與南岸本土鄉民和回歸鄉村的新鄉民一起營造了“共建共營共享”的耕學農場、彩林種植、藝術花田等景觀農業,以及林盤莊園、鄉苑酒店、藝術公舍、鄉村生態博物館等業態,重構了鄉村田園美好生活,以鄉土休閑體驗產品,推動消費場景拓展,擴大村民增收途經,有力帶動了農民致富。

據華僑城統計,如今安仁全鎮居民直接從事文化旅游的從業者占36.9%,間接從業者占23.1%,文旅對經濟和就業的貢獻率超過30%。

成都安仁錦繡田園綠道

創建“兩院”,打造“小鎮美學榜樣”

沿著安仁鎮迎賓路一路走去,很快就可以看到由大邑縣寧良實業公司舊廠房改造的安仁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在園中,坐落著“成都市錦城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培訓學院”和“成都市蓉創城鄉社區空間美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兩院”)。

“兩院”是根據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范銳平在安仁調研時的提議,由成都市委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主管,大邑縣委、縣政府聯合有關專業機構于今年4月組建的,以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基層從業人員為主要培訓和服務對象,采取“黨政引導、社會領辦、市場運作”的運營管理模式。

“特色小鎮建設要做到‘小而美’,這里的‘小’比較好控制,而要達到從里到外的‘美’,則是一個全新的課題。這就要探索有效的路徑和抓手,其中的關鍵要素是人,特別是要打造一支具備‘美好城鄉’治理建設能力的基層干部隊伍和帶頭人。”大邑縣委副書記、縣長連華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兩院”集結了中華文化促進會、安仁智庫、上海交通大學、四川大學、中國美術學院等多個機構的專家學者和專業人才,培訓課程除了城鄉治理基礎理論、政策解讀、規劃和文物法規等內容以外,還重點涉及公共藝術在社區治理中的應用與實踐、老舊院落有機更新案例分析、建筑藝術與社區營造等方面的專業知識。

“為什么‘兩院’要聚焦社區基層干部?因為城鄉社區是社會治理的最小單元,社區里都有哪些資源,什么東西要保護、不能拆,怎樣動員居民,如何挖掘社區中的‘美’和‘好’,怎樣合理運用社區空間去營造美,這些具體的問題都需要社區基層干部來實際操作。”兼任成都市錦城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培訓學院名譽院長的郭杰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據“兩院”負責人、安仁華僑城黨支部書記向雪松介紹,“兩院”教學還有一大特色,就是把課堂搬到幸福公社、清源社區等成都市示范社區,“特別是空間美學研究院,我們會在古鎮里的安仁書院、華公館、萬里茶道·中國茶空間、方知書房、南岸美村鄉村客廳等特色教學場所給學員上課,讓來自基層的干部在這里感受藝術和文創氛圍,對社區空間美學進行沉浸式體驗和學習。”向雪松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據統計,“兩院”成立6個月以來,已開辦各類培訓班20余個,培訓學員達1000余名,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連華看來,“兩院”是學習的平臺,更是資源輸出與轉化的平臺:“我們大邑縣有個廟灣村,‘兩院’培訓一結束,村干部就直接邀請講課老師去村里上課,現在村里已開始設計自己的社區營造項目了。”

2018年9月,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王石在第三屆安仁論壇上提出了“小鎮美學”的概念,并組織專家團隊開始制定“小鎮美學”的中國標準。今年7月,中華文化促進會啟動了全國“小鎮美學榜樣”征集活動,該活動旨在“關注鄉村文化復興,聚焦鄉土美學榜樣”,第一次把美學概念引入到“美麗鄉村”建設之中,引發了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者們的積極參與。

“經過辛勤耕耘,如今的安仁,不僅風貌美麗、生活美好,就是從美學視角來看,也是傳統與現代交融、市井與鄉風映照,我們要去努力爭取做這個榜樣。”安仁鎮黨委書記陳建剛笑著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喬曉燕也說:“現在的安仁從干部到群眾,大家都在努力去學習美、創造美、建設美。”

公園城市的安仁表達

近日,東南大學建筑運算與應用研究所的團隊,正在安仁南岸的鄉村綠道一帶,忙著打造“林·盤”藝術裝置:四條鋼柱托舉起象征林盤的造型,在金黃色稻田的映襯下,顯現出力與柔的對應關系,頗有幾分鄉趣。

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成都天府新區視察時,首次提出建設公園城市的理念,特別指出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

林盤是川西生態文化和鄉村文化的代表,“林·盤”藝術裝置的設計靈感便源于此。保護、傳承和提升 “川西林盤”文化,建設“推窗見田,開門見綠”的生態環境,正是華僑城和大邑縣在安仁南北兩岸踐行“公園城市”理念的一個縮影。

具體而言,安仁北岸片區由安仁華僑城與大邑縣政府聯手提升改造原有的綠化空間,在重要節點、居住片區、古鎮內部打造了若干綠地和小游園;南岸片區則以鄉村綠道為游覽線,串起了錦繡安仁花卉公園、林盤莊園、景觀農業等區域,形成了安仁公園城市建設的主體脈絡。

安仁華僑城經營管理部總監付金山常在南岸片區辦公,他留意到,南岸鄉民非常享受周圍生態環境的變化。

“走在綠道上,常能看到來散步、鍛煉的當地居民,還有朋友會在花卉公園拍攝小視頻傳到網上,標題都是‘我家的前花園’‘后花園真美’這種自豪的表達;環境的改善、業態的豐富,大家能都感受得到。”付金山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值得留意的是,安仁南北兩岸的公園城市建設,在改善生態、提升宜居度之外,還與古鎮的產業升級轉型密切相關。

“安仁從民生到生態環境發生的巨大改變,也帶動了外界對安仁的關注,吸引了更多企業來到安仁投資、發展綠色產業,促進了古鎮新生。”連華對本刊說。

例如,康佳之星安仁創新中心聚焦科技產業與“三文”產業的聯動,探索AR、VR技術在安仁的場景落地;而智能設計、智能建造與生態環境和諧共生的“林盤復興計劃”,則是由安仁華僑城與上海一造建筑智能工程公司合作推動的。

“要著眼‘提質’,瞄準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將產業功能區建設成為‘人城境業’和諧統一公園城市的集中承載地和展示區。”范銳平近日提出,成都市要通過建設集生產、生活、生態功能復合的產業功能區,有效破解城市發展困境和社會發展難題。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安仁古鎮和以它為核心的“安仁·中國文博文創產業功能區”,正憑借數年來卓有成效的規劃和建設,為“人城境業”和諧共生提供著仍在不斷更新的小鎮樣本。

“無論是華僑城‘文化+旅游+城鎮化’的發展模式,還是成都市‘人城境業和諧共生’的治理導向,都是踐行國家新型城鎮化和城市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創新舉措。而‘安仁樣本’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成功案例,其做法和經驗值得借鑒推廣,具有示范意義。”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研究員馮奎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據了解,發軔于安仁的“萬里茶道·中國茶空間”“方知書房”“南岸美村”“《國家寶藏》線下體驗館”等品牌項目,近期即將走出安仁,在江蘇揚州、云南普洱及長三角地區落地。在這一條以輕資產運營為特征、以優質品牌和管理模式輸出為方向的產業之路上,千年安仁古鎮又踏上新的征程。(《瞭望東方周刊》記者李璇、特約撰稿張瀟研│四川成都報道)

關鍵詞: 成都安仁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