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重癥監護病房里的“白衣天使”

ICU,重癥監護病房。在這里,生與死,僅有一線之隔。

記者日前走進江蘇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的ICU。忙碌的護士,密切觀察著患者的病情變化,進行各種護理,和醫生一道,與死神搏斗。

“瞳孔2.0毫米,對光反射靈敏。”護士陳臻檢查完16床患者眼睛后,又取出吸痰管幫助患者吸痰。“患者咳嗽反射差,全靠護士吸痰,一般半小時左右一次。”

吸痰、漱口、管飼……在ICU,護士除了醫療上的護理,還承擔起患者的全部生活護理。

護士長童孜蓉說,神經外科ICU八成以上患者有意識障礙,失去自理能力。為減少感染,患者家屬只有下午3點半到4點可以探視,其余時間全部由護士照顧。“在ICU,我們就是陪伴患者的‘家人’。”童孜蓉說。

面對這些脆弱的生命,護士們細心呵護。記者留意到,ICU的患者床前都有免洗手消毒液。“隨時洗,一個微小的感染對ICU患者可能就是致命的。”童孜蓉說,一個護士一天要洗手100多遍。

24小時照顧,讓不少護士生物鐘紊亂,加上精神緊繃,經常失眠、多夢。“有時夢里還在搶救患者,很累。”陳臻說。

好的護理,可以最大程度減輕患者痛苦,盡可能提高生命質量。

為了扎好針,護士們相互之間扎針練習。“假人模擬不出來,只有真刀真槍地扎,才知道扎得對不對,難不難受。”童孜蓉說,“扎針是一項實踐技術,我們護士多疼一些,患者就少疼一些。”

在ICU,不少患者身上插滿管子。“插管手法很重要,好的插管既輕柔,又能達到效果。”童孜蓉說,“如果插管不到位,患者就可能發生誤吸,造成感染。”

護理是一項技術活,不僅可以防止并發癥,而且擔負著為醫生“打前哨”的重任。護士要按照醫囑核對、配藥、用藥,測體溫、脈搏、血壓等,一旦發現不正常,就要反饋給醫生。

“ICU的患者,生命就像一根繩子,全靠醫護人員拉著。一不小心,可能幾分鐘人就沒了。”神經外科醫生趙琳說,護士可以第一時間發現病情變化,從而為搶救贏得時間。

童孜蓉告訴記者,護士不僅要學護理,內科學、外科學等都要學習。全科46個護士都具有本科學歷,還有2人在讀研究生。工作后每個月至少要參加一次大科和小科的業務學習。

2012年,陳臻從南京醫科大學畢業后,到江蘇省人民醫院工作。實習第二個月,就碰到患者去世。她和家屬一起為逝者做最后的護理,看著家屬哭,她也忍不住哭了。

“一個患者背后,就是一個家庭,當時心里真的很難受。”陳臻回憶說。

ICU里大多是危重患者,家屬常常會向護士詢問,患者什么時候能醒,醒了能不能走路。“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力治療,盡量安慰。”陳臻說,“有時也有無力感,做了那么多努力,患者最后還是走了。”

“親人般的呵護,家一樣的溫暖”“白衣天使,精心護理”……在江蘇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的ICU病區,掛著許多患者送來的錦旗。

“我們最大的心愿,是患者康復出院。這就是最好的錦旗。”童孜蓉說。(新華社記者沈汝發)

關鍵詞: ICU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